電泳儀是利用在電場作用下待分離樣品中各分子帶電性質、分子大小和形狀等差異,使帶電分子產生不同的遷移率,從而對樣品進行分離。自由界面電泳儀沒有支持介質,擴散和對流都比較強,影響分離效果。于是出現了固定支持介質的電泳儀,減少了擴散和對流等干擾作用。凝膠作為支持介質的引入大大促進了電泳儀的發展,使電泳儀成為分離蛋白質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凝膠電泳色譜(簡稱凝膠電泳)最初使用的凝膠是淀粉凝膠,目前使用最多的是聚丙烯酰胺凝膠和瓊脂糖凝膠,蛋白質電泳主要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膠。
一、聚丙烯胺凝膠:
聚丙烯酰胺凝膠是由單體丙烯酰胺(CH2 = CH-CO-NH2,簡稱Acr)和交聯劑N,N′-甲叉雙丙烯酰胺(CH2 = CH-CO-NH-CO-CH = CH2,簡稱Bis)在催化劑過硫酸銨(AP)和加速劑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作用下聚合交聯而成的三維網狀凝膠,凝膠孔徑大小由丙烯酰胺的濃度決定。
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適于分離小分子量蛋白質、小于1Kb的DNA片段和DNA序列分析,裝載的樣品量大,分辨率高,回收DNA純度高即能分離長度僅相差0.2%(即500bp中的1bp)的核苷酸分子。
(1)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
在不含變性劑的中性聚丙烯酰胺凝膠中電泳時,DNA單鏈的遷移率除與DNA鏈的長短有關外,更主要的是取決于DNA單鏈所形成的構象。在非變性條件下,DNA單鏈可自身折疊形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構象,這種構象由DNA單鏈堿基決定,其穩定性靠分子內局部順序的相互作用(主要為氫鍵)來維持。相同長度的DNA單鏈其順序不同,甚至單個堿基不同,所形成的構象不同,電泳遷移率不同。
由于分子的空間結構影響,同等大小的DNA之間的電泳遷移率可相差10%。因此,不能用非變性聚丙烯胺凝膠電泳判斷DNA分子大小。
(2)變性聚丙烯胺凝膠電泳:
1)DNA變性:采用加熱、極端pH、有機溶劑、尿素或甲酰胺導致DNA解鏈。
2)凝膠中加入變性劑:5M的尿素,使DNA為單鏈線性,變性DNA的移動速度與其堿基組成和序列幾乎完全無關。
變性聚丙烯胺凝膠電泳可用于DNA序列分析等。
二、瓊脂糖凝膠:
瓊脂糖是從瓊脂中分離得到,由1,3連接的β-D吡喃半乳糖和1,4連接的3,6脫水β-D吡喃半乳糖組成,形成相對分子量為104~105的長鏈。瓊脂糖加熱溶解后分子呈隨機線團狀分布,當溫度降低時,鏈間糖分子上的羥基通過氫鍵作用相連接形成孔徑結構,隨著瓊脂糖濃度不同形成不同大小的孔徑。
由于瓊脂糖凝膠是通過氫鍵的作用,常用過酸或過堿等破壞氫鍵形成的方法可使凝膠再溶化。
瓊脂糖凝膠電泳分辨率稍低,適于分離較大分子物質。
1、一般瓊脂糖凝膠電泳:
在一定濃度的瓊脂糖凝膠中,DNA分子的電泳遷移率與其分子量的常用對數成反比。
DNA分子的空間結構對電泳遷移率也有影響,共價閉環DNA>直線DNA>開環雙鏈DNA。
2、脈沖電場凝膠電泳:
一般瓊脂糖凝膠電泳只能分離小于20kb的DNA。這是因為在瓊脂糖凝膠中,DNA分子的有效直徑超過凝膠孔徑時,在電場作用下迫使DNA變形擠過篩孔,而沿著泳動方向伸直,因而分子大小對遷移率影響不大,此時凝膠的分子篩效應不明顯。若改變電場方向,則DNA分子會改變其構象,沿新的泳動方面伸直,電場轉向時間與DNA分子大小關系極為密切。
脈沖電場凝膠電泳可分離1000~5000kb的DNA片段。
3、RNA瓊脂糖凝膠電泳:
RNA瓊脂糖凝膠電泳同DNA,只是用變性瓊脂糖凝膠電泳,以防止RNA二級結構的形成。
關鍵是防止RNase污染,一般用DEPC(0.1%)焦碳酸二乙酯。
來源:http://www.fudiz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