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化發展所面對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
(發布日期:2007-4-10 14:31:25) 來源: |
![]() |
|
中國近十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年把工業化和城市化作為發展的方向。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給世界于新的姿態,也從政策上保證了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中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缺乏的大國,發展過程中,依然走大多數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的以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先發展、后治理”的模式,同樣的存在很多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的問題,尤其是在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方面存在不足。
二、中國工業化發展與資源、環境建設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需要相應的資源提供支撐。在目前的環境下,經濟發展需要能源消費為基礎,經濟越是發展,能源消費就會越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物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使用,給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不利影響。
1.能源不足制約中國經濟發展
據初步預測,在調整能源結構的前提下,到2020 年煤炭在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也在55% 以上,約需消費煤炭20 多億噸。煤炭生產和煤炭消費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已相當嚴重,能源環境問題將會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能源生產的增長不能滿足能源需求的增長,中國國內能源供應的缺口量,在21世紀初期將超過1 億噸標準煤,2030 年約為2.5 億噸標準煤,到2050 年約為4.6 億噸標準煤,規模約占年能源需求量的十分之一。盡管能源短缺,但浪費也很大。
2.礦產資源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保證度差
據有關論證顯示,到2010 年,45 種礦產資源中,能夠保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僅有一半,而石油、天然氣等17種礦藏不能保證或品種上存在不足,需要不同程度的進口以彌補國內供應不足;鉻、鈷、鉑族、鉀鹽、金剛石等5 種礦產則嚴重不足,完全依賴進口。
3.環境破壞問題突出
在一定條件下,特別是工業化階段的經濟發展,總是要破壞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是一種資源,并且是有限的資源。發達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但事實上是將工業化階段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這些產業一般是破壞環境的。目前中國快速發展的產業依然是傳統型產業,發達國家都紛紛到中國投資建廠,或將原料生產基地設在中國,一定程度上將環境的成本附加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之中。
4.資源開發與節約得到重視
近年來,中國也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方面投入較大,同時致力于能源節約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進步。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鼓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優惠政策,極大地調動了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積極性。同時推動資源產業的市場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日益顯現,如煤價放開,油價與國際接軌等對促進企業自覺節能產生了明顯的效應。
三、決策依據與政策建議
1.重視能源綜合利用
在工業化發展中,一方面,要追求傳統的工業化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要注意后工業化目標的實現,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減少環境污染和破壞。制定對外經濟戰略,特別要防止發達國家的污染出口政策對中國環境的破壞。在能源生產和消費方面,應當著重提高能源利用的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減輕環境污染,使經濟與環境保持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2.保護環境、能源節約
環境保護是關系到人類生存的,經濟的發展不能只注重效率,同樣需要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狀況,改善環境質量。中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據測算,中國能源利用率若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每年可減少3 億噸標準煤的消耗,這將使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極大地改善;中國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若提高1 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約1000 萬噸廢棄物的排放。
3.拓展國際市場
進入WTO 后,中國的經濟問題是全球一體化的一部分。中國經濟發展的市場環境發生了改變,國內企業不僅要立足于國內市場,而且必須遵循國際慣例,參與國際競爭。在未來的幾十年中,一是可以通過貿易途徑直接從國際市場購買石油;二是挖掘資源開發和節約潛力,到國外投資開發石油等。
4.發展高技術產業
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一方面,中國必須適應世界科技發展的大趨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加速發展信息產業,同時發展那些對國民經濟成長具有全局性帶動作用的生物技術、新材料、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發展傳統產業。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高新技術產業要為傳統產業改造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在促進傳統產業的提升和發展中,開辟自身發展的廣闊空間;傳統產業的改造一定要充分運用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提高發展的起點,發揮后發優勢。
5.發展信息產業
信息化主要表現為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和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兩個方面的過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不能走發達國家走過的在工業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老路,而必須將工業化與信息化同步發展,即在工業化的進程中注重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在此基礎上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加速工業化的進程,縮短工業化的時間,同時緊跟信息化的進程,提高工業化的內在質量。
6.加快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是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社會歷史進程,它是伴隨工業化和現代化必然出現又反過來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過程。中國13億人口中,農村人口仍占絕大多數,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要有1000多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加快城市化發展步伐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7.改變傳統產業
必須加快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以提升資本的有機構成,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效率。中國人口多、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比較成本低,這既形成了巨大的就業壓力,也是中國的一個突出優勢。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中國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要把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結合起來。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