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領域專利態勢分析
|
(發布日期:2008-7-8 10:46:56) 來源:中國創業聯盟 |
![]() |
|

比爾?蓋茨曾預言,機器人的普及將像個人電腦的普及一樣。徹底改變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目前,國內外機器人領域的相關技術正在迅猛發展,我國應積極發揮自身技術優勢。抓住機遇,努力在未來市場上搶占先機。 機器人也稱為自動機或機械手、機械臂,發展至今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出:“所謂機器人,就是指那些有特定功能的自動機,它是機電一體化的,具有人工智能因素的20世紀80年代的高技術,是新技術革命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專家預測,21世紀將是機器人技術革命的世紀,機器人作為全面延伸和擴展人的體力和智力的手段將實現“當代最高意義上的自動化”。 傳統的機器人主要應用于焊接、裝配、搬運、加工、噴涂、碼垛等復雜作業。由于機器人及自動化成套裝備對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改善勞動條件等具有重大的作用,加之成本大幅度降低和性能迅速提高,以機器人為核心的自動化生產線已經走向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和強勁的生命力。目前,全球現役工業機器人超過百萬臺。在發達國家,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已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年市場容量約為100億美元。日本機器人協會預測,到2025年,全球機器人產業的“蛋糕”將達到每年500億美元的規模。國際上著名公司ABB、索尼、BOSCH(博世)、發那科、本田等都是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及物流與倉儲自動化設備的集成供應商。 進入21世紀,機器人產業正在從狹義的機器人概念向廣義的機器人技術概念轉變,從傳統制造業向非制造業轉變,從工業機器人產業向以人為中心的個人化和微小型化方向轉變,并將服務于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標準化、模塊化、可重構化、網絡化、數字化機器人成為機器人在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并逐步向著成套技術和裝備的方向發展。而在非制造業,機器人將圍繞服務人類生活,使之更趨于舒適化、人性化、智能化,從而成為人類生活當中的親密助手和伙伴。 國內外機器人領域專利現狀分析 工業機器人起源于美國。由于政府對機器人研發的資助以及相關技術的推動作用,日本、美國、德國等工業大國在智能機器人技術上占據著明顯優勢,新近崛起的韓國在機器人研發方面也逐漸走向前沿。我國的機器人研究開發工作始于2 0世紀70年代末,在國家“863”、“973”、“九五攻關”等高技術發展計劃的重點支持下,取得了重大發展。一方面,以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為代表,重點對機器人基礎技術進行研究,諸如機器人機構的運動學、動力學分析與綜合,機器人運動的控制算法,多傳感器控制系統,遙控操作技術等均取得長足進展;另一方面,大批專業生產機器人以及自動化設備的公司成立,推動了機器人技術的產業化進程。 1.專利分布分析 根據中國專利局的相關數據統計,截止到2007年底,機器人領域的專利申請共2266件,其中,2000年后申請共2110件,2005-2007年共申請1618件。可見,從2000年后機器人領域的專利申請量持續大幅度增長。這也反映出近年來機器人相關的研究正在逐漸升溫,相關產業正在迅猛發展。 在上述申請中,國內申請1545件,占總申請量的69.4%;國外申請681件,占總申請量30.6%。國內外申請量排在前列的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102件,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68件,哈爾濱工業大學50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46件,清華大學47件,中科院自動化所44件;發那科電機89件,索尼公司78件,本田技研43件,三星54件,安川電機27件。從統計結果可以發現,國內申請占多數,申請人主要集中在大學和科研院所,以研究機構居多;國外的申請以大公司居多。 對申請人所在國的統計(國內申請除外),排名第一的國家是日本461件,其次是韓國73件,美國59件,德國43件,法國17件。 如果單從專利申請數量上看,國內在機器人技術上似乎占絕對優勢,但綜合考慮這些專利的分布領域和保護范圍,就不難發現,國內申請涉及的技術深度,廣度往往不及國外,權利要求實際保護的范圍很小,這就意味著被侵權的可能性很小,從而體現不出專利制度在技術壁壘上的優勢。另一方面,由于資金財力的限制,導致很多專利提前失效了,專利權人也因此過早地喪失了在上述專利上應享有的權利。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國內申請人、代理人的專利文件撰寫水平還相對較弱,特別是一些申請人沒有聘請代理公司,自己又不熟悉專利法,在遞交原始申請時把許多細節寫進獨立主權要求,因此,人為地劃小了保護范圍,給自己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從技術層面上講,有些專利申請本身的創新點很低,只是對于現有技術的一些小改進;從撰寫形式層面講,有些申請人擔心保護范圍大了不容易授權,主動縮小了保護范圍。由于在撰寫上缺乏經驗,大多數權利要求只注重保護產品、設備,忽略了對相應方法的保護,其中,包括一些控制、檢測、信息處理等適于以方法權利要求方式撰寫的技術方案,也相應地縮小了保護范圍。 2.專利技術領域分析 由于機器人技術是一項集成度較高的技術,涉及到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人工智能、傳感器、通訊與網絡等多個學科和領域,因而機器人技術的發展也必然受到上述技術的制約。在機械、電子、控制、通訊等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日本擁有堅實的技術基礎,同時又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在智能機器人方面走在國際前沿。另外,由于日本與中國經濟上的緊密合作以及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巨大份額,日本在向中國申請專利方面一向不遺余力,與機器人相關的專利申請涵蓋了眾多技術領域。 日本的發那科公司在三維視覺傳感器的校正、伺服工具運動切離結合、移動控制、碰撞控制方法等方面占據主導地位。代表性的專利有:機器人間的防止干涉控制裝置、機器人移動控制方法、機器人軌跡控制方法、具備學習控制功能的機器人及機器人的控制方法等。索尼公司和本田公司在仿人機器人(humanoid)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其成果體現在仿人機器人的結構優化、感知、步態控制、視覺等多個方面,代表性的專利有:仿人形機器人、雙足步行式移動系統及其步行控制器及步行控制方法、雙腿步行式移動裝置及其步行控制裝置,使用地面反作用力傳感器的步行機器人及其控制方法等。 國內專利分布領域主要集中在機械、電氣結構方面,由于這方面在國際上相對發展得比較成熟,因此,其發明點多集中在對機械結構,電氣結構的某此小改進上。對于機器人的人工智能、自動控制、信息處理,傳感、通訊等方面的申請相對較少,使得國內申請在量上占據優勢,整體實力卻不強。 然而,在國內專利申請中,也不乏一些亮點。比如,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的“一種全向立體視覺成像方法及裝置”,將一透視相機鏡頭的光軸和兩反射鏡面的共同對稱軸重合放置,空間中的一點分別經兩反射鏡面反射后,分別在所述透視相機的像平面成像于不同的兩點,相當于兩個相機成像;裝置包括兩個反射鏡面、相機,所述相機鏡頭的光軸和兩反射鏡面的共同對稱軸重合。該發明具有成像清晰、系統結構和幾何計算簡單、精度和實時性高、系統成像無遮擋的優點。上海交通大學的“用于機器人在線手眼標定的自適應運動選擇方法”,利用在線標定時采樣到的手眼運動數據序列所反映出來的運動特點,自適應的確定閾值,可連續不斷地進行機器人的在線手眼標定操作。該校的“基于外表模型的視頻人臉跟蹤識別方法”,大大提高了視頻人臉的跟蹤和識別性能,廣泛應用于基于視覺的控制、視頻監控系統、視頻會議系統、機器人視覺導航系統、軍事目標跟蹤識別系統等各類民用及軍用系統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