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放棄增發方案的還有、、等,此刻的市場已經不歡迎增發
理財周報記者 陳光/文
“我們公司目前資金充足,不需要再從資本市場上進行融資了。”在6月16日公告取消定向增發融資之后,(600641.SH)董事會辦公室一名蔡姓工作人員這樣向記者解釋。而就在10個月之前的2007年8月28日,萬業企業發布公告,計劃以發行價格不低于21.76元/股非公開發行7000萬-10000萬股,募集資金用于開發上海寶山海尚明城福地苑二期、紫辰苑和湖南長沙萬業青山城項目。
取消定向增發的不止萬業企業一家,當天華星化工(002018.SZ)也發布公告暫停2008年度增發新股方案,理由是要先實行股權激勵計劃。而在更早的5月30日,長春一東(600148.SH)宣告徹底終止定向增發方案;4月24日,新希望(000875.SZ)也發布公告稱,公司取消2007年擬定的公開發行股票及相關工作。
相比去年的狂飆突進,上市公司的融資計劃和發展心態都在悄悄發生變化。
增發計劃發布10個月后“不缺錢”
萬業企業取消定向增發的公告稱,公司認為目前股價對公司的價值存在一定低估,公司目前的資金可以支持現有項目的開發建設,經研究決定終止2007年通過的定向增發方案。
公告中所說的資本市場情況發生的變化是指,隨著大盤近期的狂跌,萬業企業股價同樣從2007年8月28日時創下的31.21元高點一路跌至6月20日的最低價8.0元,下跌幅度超過70%。與2007年10月公告時21.76元/股的增發價,股價已跌去63%。
如果按照現在的股價進行增發,能夠融到的資金只有9億元,僅為計劃的42%,同時三個地產項目所需的資金在22億元左右,彼此相差十分懸殊。
如此困局之下,萬業企業只能選擇取消融資,而理由則是目前資金充足。“這三個地產項目目前都在順利進展當中,所用的資金都是我們的自有資金。”上述蔡姓工作人員說。根據原來計劃,萬業企業將用資本市場融來的資金進行地產項目開發,而現有的自由資金則會用于新開設的礦業部門中。
“我們礦業部門現在也在按照原定計劃開展工作。”不過,蔡先生并沒有告訴記者,當原定支撐其發展的資金抽走之后,礦業部門是靠哪筆錢來經營。
萬業企業不缺錢的狀況受到了質疑。“開發商‘圈錢-圈地’的游戲看來玩不下去了,房企上市融資的最好時機已經過了,難度也越來越大。”一位證券業人士表達了對地產企業資金鏈的擔憂。
股權激勵比融資合算
華星化工則在增發融資和股權激勵之間做出了一個堪稱合算的選擇。華星化工6月16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決定暫停公司2008年度增發新股方案,待公司股權激勵計劃經股東大會審議通過30天后,或股權激勵計劃終止后,公司將重新啟動相關程序。
“我們增發還沒有拿到國家環保部門的環評批文,就是不進行股權激勵,增發也進行不了。”華星化工證券部門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記者,增發要等到股權激勵完成后。據估計,如果一切順利,等到證監會批準華星化工股權激勵,再等30天,然后立刻重新開始增發流程,增發起碼也是數月之后的事。
方案顯示,擬授予激勵對象700萬份股票期權,首次授予500萬份,行權價36.14元,預留的200萬份期權將在首次授權日后24個月內進行授予。股票來源為公司向激勵對象定向發行股票。
增發和股權激勵,一邊是27元的現價,一邊是36.14元的期權行權價,華星化工的選擇無疑十分合算。
“公司愿意在這個時候進行股權激勵,說明它內部認為這個價錢已經合適了,所以愿意把股份獎勵給公司的員工。”榮達咨詢董事長、獨立董事鄭培敏認為,這是一個可以用來作為投資參考的信號。
市場不歡迎融資
進入2008年以來,許多公司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股權激勵計劃。在面對與華星化工同樣的情況時,(000527.SZ)、(600089.SH)等公司選擇了先增發。
不過在當前慘淡的行情中,增發似乎并不是很好的選擇。
數據表明,在全部275家增發公司中,共有119家公司收盤價跌破增發價,占全部增發公司的43.27%,其中,股價較增發價格跌幅達50%以上的有16家。
“目前市場不歡迎融資。”申銀萬國研究部副總監錢啟敏一語道破天機。錢認為,目前的股價低落,外部投資者不愿意把錢投進來,上市公司也被迫取消融資。“這在長遠上,確實會對公司發展造成影響,畢竟公司擴張的道路被堵塞了。而且這種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表現出來。”
“比如地產業,現在就面臨很多不確定性,房價下跌,信貸緊縮,增發融資的路徑再一停頓,地產商日子就更加難過。”
而對于股權激勵,錢啟敏則認為這是個好機會,“以前股價高,搞股權激勵成本太高,現在股價便宜了,進行股權激勵時機就正好。”而在鄭培敏看來,現在企業搞股權激勵則可以看做一種投資信號:“這說明公司內部的人已經覺得股價很便宜了。”
不過對于現在舍增發取股權激勵的做法,錢則有所保留。“現在你很難看出股權激勵對公司有什么實質性的好處,首先它不能引進資金,其次如果有盈利增長的限制,沒有激勵同樣可以完成。關鍵是現在的行情下,股權激勵的利好并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