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印后包裝技術得到業界的普遍關注,印后包裝的明天又會向哪個方向發展呢?讓我們從歷史的長河出發,來探討一下。建國后,我國印后包裝工藝可以歸結為進行了三次大變革:
第一次變革
(公元1956年)公私合營制的形成,小作坊式的手工裝訂逐漸開始減少,50年代中期,訂書機出現,形成多種切紙機、鎖線機共存的局面,人們將這一時期定義為從手工到單機的變革期。
第二次變革
(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單機已經無法適應大批量單一品種的印刷,這時出現了紫光生產的起碼聯動生產線,實現了從單機向聯動的變革。
第三次變革
(90年代中期至現在)印后加工工藝實現了一切向國際標準納入;短版活、無線膠裝訂、出書短又急的活明顯增多:書籍質量很多都十分復雜。這就是第三次變革,大批量生產逐漸形成機械化。科印網科印網
第四次變革
由2004德魯巴展出的印后設備來看,整個印刷界都已經開始關注印后包裝技術的發展。德魯巴展會上展出的許多設備,我國尚沒有。2004德魯巴展會上,我們發現了許多與往屆展會相比的不同之處,在這次展會上展出了許多先進的印后設備,其中包括以下幾點:
1.馬天尼和沃倫貝格的直線下書,解決了定型不好的問題。
2.聯動生產線向高速自動化方向發展,螺旋式傳送帶減少了機器占用的空間,更方便工人操作。
3.起碼聯動生產線向高速發展。該生產線在我國出現較早,現在全國各地已有上千條。新的生產線新增了正反雙貼裝置,解決了不是一邊折頭也能聯動的問題;自動助帖,光電控制,解決了人工續帖,高速機停機問題;增加了粘頁及壓痕裝置。
4.沃倫貝格平裝鎖線聯動生產線,實現了從配頁機到鎖線機到自動傳送壓實,涂膠,上卡紙,上封,加密定型,直到輸出裁切的整個流程。
5.數字裝訂聯動生產線出現,可不用配頁機,但價格偏高。
6.文件加工聯動生產線,實現了從配文件到折疊再到磨切的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