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提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方針,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它對我國工業化的進程和信息社會的建設將產生巨大影響。對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而言,兩化融合無疑是對信息化、工業化兩者本身及兩者關系認識的深化,是對我國完成工業化任務并不失時機地進行信息化的客觀規律的把握。
工業化是一個過程,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過渡、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發展壯大的過程。信息化同樣也是一個過程,是信息在國民經濟中逐漸發揮主導作用的過程。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再從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這是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一般規律。在信息技術已逐漸滲透、融入經濟、社會、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情況下,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已明顯加速的趨勢下,在先期工業化的國家已開始邁入信息社會的情形下,對于正在實現工業化的發展中大國,是否一定要按照已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所走過的歷程亦步亦趨,是否有可能縮短這一進程,從而縮小與先進工業國家的差距,應該說這不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我國國民經濟正步入快速發展軌道,連續數年的高速增長,使我國國民經濟總量已名列前茅,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國仍處于世界中游水平。不僅如此,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問題。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已日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課題。經濟、社會的信息化,信息技術的廣泛、有效應用,無疑使人們的各項經濟活動,在時空方面大大加速了、縮短了,在物質消耗方面大大減少了、有效了,在環境影響方面大大降低了、和諧了。兩化融合正是使我國的工業化不再沿襲先行工業化國家的進程,而是真正走一條新型工業化的路子。兩化融合又使經濟、社會信息化提前進入人們的視線并適時進入社會轉型,大大促進了經濟社會信息化的進程。
就我國實際情況看,工業在GDP中的比重相當高,2005年工業在GDP中占41.8%,這幾年這一比重還在增加,而制造業又占工業的80%左右。因此,在我國實現兩化融合,最大的領域在制造業,最為緊迫實現兩化融合的領域,也是制造業。因此,制造業信息化是兩化融合的切入點和重點。
制造業信息化不僅僅是以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制造業信息化是一個過程,是制造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技術、信息技術的融合,是不斷改善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和產品開發的過程,進而實現產業升級,并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作出貢獻。
兩化在制造業的融合如何實現?從我國制造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看,主要有以下六條實現途徑。
實現途徑一:制造業與物流業對接、聯動。我國這幾年來,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不但沒有提高,反而略有下降。盡管第三產業發展速度,這幾年有所提高,但其增速低于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中制造業的規模和總量已不小,但效率和效益不夠高。我國物流費用在GDP中約占18%,居于高位。降低物流費用在GDP中的比例,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制造業物流總額在社會物流總額中占到74.7%?梢姡圃鞓I挖潛的最大領域在物流,而物流業的最大市場在制造業。因此,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的對接與聯動,不僅加快了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也加快了物流業的發展;不僅使制造業與物流業實現共贏,也是兩化融合的重要途徑之一。制造業與物流業的對接、聯動,顯然離不開信息技術,有賴于信息技術在其中的廣泛應用與滲透。
制造業與物流業的對接與聯動,切入點在制造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制造業按供應鏈管理的理念,將企業內部物流與企業上、下游及社會物流連接起來,實現精益生產與精益物流,從而使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對接,加速供應鏈企業群體的發展,并將帶動第三方物流產業的形成,從整體上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效益。
實現途徑二:加快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世界制造業正孕育著根本轉變,即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產品的生產,正從大批量生產方式向大批量定制生產方式轉變,生產型制造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受到擠壓,而服務的增值,在制造過程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不斷擴大。服務型制造是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新的產業形態。服務型制造向客戶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還包括依托于產品的服務,或整體解決方案。。
我國服務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盡如人意,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應是我國加快發展服務業并使其在GDP中比重不斷提高的重要措施。緊緊圍繞制造業生產、加工、裝配所開展的服務活動,構成現代制造服務業的業態。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設計、研發、管理咨詢以及各類中介等制造的前端活動;圍繞制造過程的下料配送、維修、檢測、備件配件供應、生產線的上線物流、供應鏈管理、設備改造等;從單機提供到設備成套、工程總承包、交鑰匙工程,以及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還包括從產品全生命周期著眼,廢舊產品的回收等服務活動,F代制造服務業是基于信息和網絡技術的生產性服務業。
現代制造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制造業不僅僅做附加值低的加工裝配環節,而且向附加值較高的前端和后端延伸,這將有利于我國制造業從價值鏈的低端逐漸走向高端,從而使我國制造業實現轉型和升級。
實現途徑三:轉變生產模式、制造模式。我國制造企業的生產模式較落后,“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形態還普遍存在。而未來的制造模式是,小批量、多品種、質量高、成本低、研發期短、生產柔性、環境友好。這種制造模式要求制造企業的形態是“兩頭在內、中間在外”,即研發設計、銷售服務兩頭在企業,中間的制造盡可能利用社會的生產能力。企業將逐漸轉為“將輔助業務外包、專注做好核心業務”的企業模式。借助于網絡技術,制造企業的結構變為扁平結構,并進而實現網絡制造模式,由技術集成而轉為企業集成,從而減少重復建設,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社會資源。企業生產模式和制造模式的這種轉變,在信息、網絡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已非常容易實現。
實現途徑四:產品與裝備中融入信息技術。作為制造業的龍頭和國民經濟脊梁的裝備制造業,為滿足用戶對裝備大容量、高參數、自動化等的要求,其生產的產品和裝備必須融入信息技術,使產品和裝備數字化和智能化。唯有如此,裝備制造業所生產的產品才有競爭力,才能適應信息化的要求,才能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而且隨著信息化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往前推進,其對裝備制造業產品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普遍。用戶部門的工藝先進性,節能、節材、節水的水平,運行效率和效益等,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所用的裝備。裝備制造業自身,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高信息化水平、實現產品升級換代。
產品和裝備實現數字化,是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智能化工具,從而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我國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
實現途徑五:設計、制造過程實現數字化。設計是制造業制造產品的第一個環節,是決定產品性能、水平的重要環節,同時,設計又是快速響應市場、滿足用戶需求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設計的信息化和數字化,將使設計開發的效率和成功率大大提高,降低設計和開發的成本,減少物質消耗。為了實現快速響應市場和生產的柔性化,制造過程(工藝)同樣要自動化、數字化,從而保證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制造企業在設計、制造過程的數字化,有利于促進并行設計、協同設計,有利于推行網絡制造模式,并將加速社會資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促進全社會朝資源節約型邁進。
制造企業在產品中融入信息技術,在設計、制造過程實現數字化的基礎上,整合、集成企業內各方面的信息化,構建信息化企業,這應是制造業兩化融合的一個目標和具體體現。
實現途徑六:綠色制造、節能減排。制造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業,很重要的是,要在產品全生命周期中實現綠色制造。綠色制造要求在設計環節就考慮到產品的可拆卸、可維護、可回收,在制造過程中減少污染、減少排放,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在產品生命周期結束后,產品的回收利用和再制造,等等。無疑,綠色制造需要信息化,只有信息化才能促進綠色制造的實現。制造企業要在制造過程中節能減排,而裝備制造企業則既要在制造過程節能減排,還要大力采用節能技術、積極開發節能產品,為使用部門實現節能減排提供節能產品。鍋爐、電動機、發電設備、內燃機等都是裝備制造業向用戶提供的用能較大的產品,應用信息技術和節能技術,開發和生產集中供熱和熱電聯產用工業鍋爐、余熱余壓利用設備、高效燃煤鍋爐和清潔燃燒鍋爐、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新型高效電熱材料、節能型風機水泵和壓縮機、超高效率三相異步電動機、電控增壓車用汽油機、節能環保型內燃機等產品,已是裝備制造業的一個重要和緊迫的任務。
兩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