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共振致工業利潤增幅回落
|
(發布日期:2008-4-24 10:14:51) 來源:中國信息報 |
![]() |
|
盡管此前的傾向性預測難言樂觀,但一季度工業利潤增幅的驟降,似乎還是出人意料。 統計表明,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4%,比上年同期下降1.9個百分點;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3482億元,同比增長16.5%,比上年同期下降27.3個百分點。 與此相呼應,國家統計局調查結果表明,一季度全國企業景氣指數為136.2,比上季度下滑7.4點,明顯回落。 預期其實早已存在。去年12月,國家統計局與國家發改委對全國大中型工業企業進行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對2008年一季度及全年生產經營走勢的判斷即較為謹慎。在全部被調查企業中,認為2008年一季度企業生產增長將比2007年四季度“加快”的企業占25.4%,較2007年三季度問卷調查中企業對2007年四季度的判斷下降9.9個百分點;認為“持平”的占58.9%,上升4.1個百分點;認為“放緩”的占15.7%,上升5.8個百分點。 企業利潤數據的忽然“變臉”,引起人們的擔憂。3月27日,該數據發布當天,上證綜指以下跌5.42%對此作出反應。隨后,各方解讀分析紛至沓來,視角不同但多存憂慮。 前兩月工業利潤增幅,僅相當于2005年二季度緊縮周期中的水平,難免令人揣測企業盈利前景或許遇到拐點;眼下物價上漲與企業利潤增幅回落并行,還使人擔心經濟會否出現滯脹;華爾街日報網站載文甚至分析稱,工業利潤增幅大幅放慢預示中國企業的黃金時代可能已經過去。 尋找企業利潤增幅驟降的諸多原因并不困難,困難的是難以梳理其中的主導因素。同時,有些原因看似成立而又缺乏足夠數據佐證,有些原因有目共睹而對其影響程度又存在一定爭議。 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對南方工業生產形成突發影響,對某些行業實現利潤構成傷害。電力行業首當其沖成為重災區,去年前兩月該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66.7%,今年則下降61.0%。不過,總體而言,這種影響是偶然和暫時的,對整體工業經濟運行影響有限。 成本因素方面,原油、煤炭價格的大幅上漲,首先拖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該行業由去年前兩月盈利156億元轉為今年前兩月凈虧損206億元,利潤下滑232%;其次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盈利也大幅下降。由此折射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漲的輸入型通脹,加大了中國企業生產成本,遠超出企業自身通過提高效率加強管理得以消化的能力。特別是國際油價高企,不僅致使中國石化行業在國內外油價倒掛的機制下舉步為艱,也壓縮了其他相關行業的贏利空間。 其實,在39個工業大類中,若剔除上述兩個行業,前兩月其他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37.5%,仍比上年同期上升6.1個百分點。然而,客觀地看,前兩月煤炭行業利潤同比增長66.8%,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利潤同比增長61.2%,分別位列39個工業大類中利潤貢獻前五大行業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由此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原油、煤炭漲價因素使上游行業獲益不菲,對工業整體利潤貢獻功不可沒;二是若完全剔除原油、煤炭漲價因素,工業實現利潤增幅亦未見得理想。 除了能源成本之外,融資成本、原材料成本、勞動力成本甚至環境成本的上升,無疑也紛紛加大企業贏利壓力。連續加息的累計效應,貨幣從緊政策的實施,使企業融資成本日增;工業品出廠價格及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的日漸上漲,使中下游行業叫苦不迭、包袱沉重,價格傳導渠道受阻或機制失靈使其對中游行業影響尤甚;《勞動合同法》的施行,工資剛性增長,以及節能降耗、減排等各項政策的密集出臺,也使企業以往發展的內外環境由松趨緊。 出口增長放緩,導致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進而制約工業利潤增長,是顯而易見的突出因素。鑒于次貸危機的蔓延加深,此前有預測稱,如果美國經濟增長由去年的2.2%降至今年的零增長,則全年中國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可能降至17%。目前的情況是,一方面世界經濟局勢詭譎不定,外需明顯下降,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加速,行業出口退稅降低,大量外向型企業受到內外夾擊。 以引領外貿出口的機電產品為例,業界普遍反映,因人民幣升值使大型成套設備出口企業利潤下降5-10個百分點,消費類電子產品出口企業利潤降低20%-30%;國家降低行業出口退稅導致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利潤減少5-10個百分點。據業內專家分析,匯率變化使白色家電企業處于盈虧的臨界狀態,利潤減少3-5個百分點,同時汽車出口的價格優勢受到直接削弱。至于其他行業出口狀況,紡織業等同樣遭遇寒流。 投資收益,謎團一般滲透在企業利潤構成中,或多或少地促成企業利潤波動。在全球金融市場動蕩、資本市場調整的背景下,有專家判斷,前兩月企業盈利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可能緣于非經常性收益(主要即指投資性收益)的縮水。而據國家統計局工交司對2.6萬家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專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2007年利潤增加的企業中,認為投資收益增加是利潤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占9.6%。 上市公司的情況要透明一些。曾有分析人士稱,去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長高達70%,但很大一部分是不可持續的投資收益。實際上,來自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利潤增長僅有16%。而3月底,有學者在上海發布了其建立在大量實證數據分析基礎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所有境內上市公司盡管盈利增長迅猛,但是投資凈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營業外收入凈收益總計占40%,這種非主營、非現金、非可復制的收益都是不可持續的。 從以上種種影響因素看,工業企業效益狀況要在短期內迎來柳暗花明,確實不是一件易事。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