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壓力倒逼面前 職校和大學需建"立交橋"
|
(發布日期:2009-3-31)
|
![]() |
|
|
目前我國有本科院校609所,在校生達1500萬,高職高專院校1168所,在校生卻僅860萬。就業壓力倒逼面前,眾代表開始重新審視長期被忽視的職業教育,為這條“腿”的發展搭脈會診。
需要小白領,也需要一線藍領
記者:在精英教育的思想支配下,職校成了普通高校的“收底校”,上職業學校成為了考試成績差的學生的無奈選擇。
張人:目前職教的辦學條件都比較差,財政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明顯低于普教。而事實上,職教的投入應該高于普教。德國、法國的職業教育比較發達,他們在職教方面的投入是普教的3倍。職業教育應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
李斌:我們的教育只注重孩子的數理化,奉行的是文憑至上主義,但也應該給動手操作能力很強的孩子成才的機會,讓他們優先考慮上高職。我們應轉變觀念,倡導“能力第一,學歷第二”的人才評價標準,倡導一技之長、勞動光榮的觀念。畢竟一個社會的發展不僅僅需要做辦公室管理的小白領,也需要來自一線踏實能干的藍領。青年人念高職,如果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領域中取得創新突破,不僅有益于推進行業發展,還有利于提升自身能力。
均衡職教普教政府投入
記者:職業教育的發展應該和產業導向、企業需求、市場需求相結合,也需要政府予以引導。
張兆安:要均衡職教和普教的政府投入,合理劃分政府、社會、企業和個人的職責,政府首先保證教育投入的足額投入,確保職教投入的份額逐步上升。要兼顧主要產業和一般產業專業設置的合理比例。加大對重點職教機構的投入,推進職教品牌院校建設。政府投入的增量資金重點用于長線、冷門、低收益、高投入職教機構的“補缺”。開放一般職教專業、短期培訓的民間投入。
打通職校畢業生發展通道
記者:在瑞士,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只有15%的學生進入高中并繼續進入大學,其他85%的學生則進入職業學校。德國75%以上的初中生直接進入企業培訓機構,同時進入相應的職業學校。
吳啟迪:在當前的形勢下需要重新認識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結構的設置需要和學生未來的就業結合考慮,強化職業教育勢在必行。現在在職業教育中發生的一些問題,需要通過法律的形式來加以完善。現在由于考慮到學生人數較多,且是生手不能獨立勝任工作,因此許多企業對接受職校生實習態度不積極。在有些國家,對于企業要承擔培養職校生的責任是有法律規定的。這樣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另外,也應該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修改,落實企業對在職員工的培訓力度。
李斌: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之間可以建立一座“立交橋”,大學生研究生可以參加職校培訓,職校畢業生也可以繼續深造專升本、考研究生。在上海電氣集團,有“3+3+3”計劃,鼓勵在一線工作滿3年的工人在上海電機學院讀三年書獲得專科文憑,再從中挑選優秀者予以三年培養念出本科文憑,這支隊伍如今已經成為集團中探索技術創新、研究新項目的業務骨干。 |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