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章迪思 實習生 胡慧婷)昨天召開的市科協成立五十周年慶祝大會,同時揭曉了“第四屆上海青年科技英才”的評選結果。年輕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已有足夠實力,擔起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的重任。
出生于1979年的師詠勇,現在已經是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他在研究漢族人遺傳背景南北差異時,發現了南北地域劃分與遺傳結構的相關性,而且這些影響和某些遺傳疾病也有關聯。近5年來,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英文SCI論文25篇,論文總共被引用190次。
不到40歲的寶鋼集團公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肖永力在鋼渣處理領域申請40多項專利。傳統的冷卻鋼渣方法隨時會有爆炸的危險。為此,肖永力花了10多年,首創以多介質熔渣冷卻、破碎、渣鐵分離為核心的煉鋼熔渣處理技術,成功開發高效、安全、清潔、資源化熔態鋼渣粒化工藝及裝備,為寶鋼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科技英才的輩出,是上海長期以來多項人才培養計劃厚積薄發的結果。不唯年齡、不唯學歷、不唯身份的人才觀正得到認同。市科協的人才扶持、舉薦機制日漸完善,除了“科技英才”評選外,還有為發現科技領軍人物而設立的“科技精英”評選、專為35歲以下青年提供出國交流機會的“飛翔計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