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才培養探索新模式
|
(發布日期:2008-12-19)
|
![]() |
|
|
汽車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是人才,作為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企業發展的立足之本,人才戰略至關重要。目前,我國正處在汽車工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全球化激烈競爭的大背景下,汽車人才短缺的現狀,已經成為制約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
“如果我們能擁有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會促進產業的發展,我們會從汽車制造大國走向汽車‘創造’大國。”在日前舉辦的第4屆中國汽車人才論壇上,一汽集團高級專家王洪軍表示。據悉,本屆論壇共有來自企業、院校和研究機構等200多位人士參加,就汽車人才培養、政企學研合作機制問題進行了探討。
人才缺口巨大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汽車年產量從15萬輛上升到近900萬輛,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在汽車工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人才隊伍也在不斷壯大。然而,汽車專業人力資源的開發和教育卻仍然與產業發展有著一定差距。
研究表明,發達國家汽車保有量與從業人員的需求比例為1:0.8,截至今年9月,我國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7682.62萬輛,但是從業人員僅有3800萬人,比例不足1:0.5。在人才質量方面,歐美發達國家從業人員中30%受過高等教育,而我國不足6%;發達國家高技能人才占到技工隊伍的40%以上,我國這一比例僅為3.5%。“麥肯錫公司經過長達一年的研究,范圍涉及77家公司和6000位經理,得出一個結論:在今后20年里,最關鍵的企業資源是人才。汽車人才問題已經上升到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中國汽車工業進出口總公司副總裁王建平認為。
專業人才培養尚需時日
前不久,吉利汽車舉行了“09全國校園招聘”活動,僅在武漢,吉利就一次性開出了約600人的崗位,其在全國的人才空缺崗位甚至達到了6000個。而事實上,在汽車行業里,不論是合資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是“求賢若渴”。
專業人才的不足不但會嚴重制約企業的發展,甚至會影響汽車產業的整體質量。解決好專業人才的培養問題,無疑是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戰略問題。
而在人才缺口的問題上,更為嚴峻的是汽車人才的結構性短缺。中國汽車業的全面發展,需要包括研發、工程技術、營銷、采購、運營、金融、維修等多個環節多個方面的人才,需要一個產業鏈的人才來支撐汽車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復合型的人才。如研發人才除了具備機械制造等基本技術以外,還要懂得市場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營銷人員需要有熟練的營銷技巧,還要懂得汽車結構,并了解汽車行業相關知識,熟悉汽車保養和維修,有時甚至還要懂得一定的理財知識,能設身處地為消費者著想等等。
“而我國現有的高等院校汽車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雖然在技術人員的培養上擁有一定基礎,但師資力量方面,包括數量上和實踐經驗上都存在不足。教材體系相對落后,內容上也過于陳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學校培養體系和企業培養體系融合銜接也不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徐向陽表示。
探索新的培養模式
“探索新的人才綜合培養體系,根本就在于校企合作。”徐向陽認為。
一汽豐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培訓室室長曾慶玉表示,在現在汽車商品同質化、客戶需求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及時培訓顯得尤為重要。“一汽豐田的銷售業績與堅定開展人才培養的戰略分不開。”據介紹,一汽豐田每年都會有3000人以上參與培訓,內容涉及售后、管理、銷售等多個方面。2006年,一汽豐田開始與職業院校聯合辦學,在廣東、湖南、四川等不同省份的院校定向培養銷售人員。而在2007年,教育部與豐田汽車公司合作,引進了“豐田TEAM21售后培訓課程”,在首批10省25所中高等職業學校進行推廣。
而在職業教育上經驗豐富的另一家企業上海通用,也于去年開始與教育部合作開發汽車運用與維修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項目,主要內容包括:在現有汽車維修服務技能校企合作項目(ASEP)基礎上,創立上海通用汽車青年教育培訓課程推廣項目(AYEC),協助開發AYEC課程,2008—2012年會同教育部共同開發設立ASEP項目學校和AYEC課程推廣學校,提供教學實物供ASEP及AYEC學校教學使用等等。“ASEP在北美已經培養了上萬學生。我們將北美通用ASEP的成功經驗進行本地化改動和推動。”上海通用ASEP運作主管李衡表示。上海通用目前的校企合作項目基本都是進行訂單式培養。“為了推動AYEC課程,上海通用甚至派出了企業資深技師到學校進行專業課程教學,來配合學校實施課程改造。這是擴大企業和學校知名度的雙贏行動。”
早在2004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就聯合啟動了“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應該強化這項工程,同時增加政府投入,引導更多的企業加入。”徐向陽強調,尤其是自主品牌企業,更應重視汽車后市場企業內部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