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流動人才到這里“趕集”
|
(發布日期:2008-12-10)
|
![]() |
|
|
1994年10月20日,中山西路620號掛起“上海人才市場”白底黑字豎匾,上海人才服務中心正式成立上海第一家國家級人才市場。
作為中國首批三家國家級區域性人才市場之一,上海人才市場擁有6400平方米的大廳、統一簇新的辦公桌、當年并不普及的電腦也出現在交流大廳……對于習慣在學校、文化宮“趕集”的人才和企業,一切都很新奇。
從此,上海人才市場走向了集約化和專業化,人才流動開始如魚得水。
筑巢引鳳建人才高地
1984年,東安路一條不起眼的小弄堂里,上海人才交流處悄悄掛牌。“當時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已經進入,對人才提出了要求。但那時的人都是‘單位人’,不能隨意流動,于是國務院號召,要打破人才部門所有,鼓勵人才合理流動!鄙虾J腥瞬欧⻊罩行闹魅尾苄律榻B,同時很多人才因專業不對口,迫切希望流動,尋找適合的崗位實現自身價值。
醞釀再三,首場市內人才交流洽談會于1985年5月14日在長寧區工人俱樂部舉行,蜂擁而來的1000多名求職者擠爆了259個單位的“求賢攤”。第一天就有174人確定交流,78人拿到由市人事局當場簽蓋的商調介紹信。
翻閱老照片,看著當年洽談會簡樸的現場,曹新生感慨地說,那時沒有固定場地,只能租借學校、工人俱樂部,“自己布置會場,到學校去借桌椅,一二十人拉著幾卡車幾百張桌椅搬上搬下!
原惠普中國有限公司人事經理張瑛也在“集市”上練過攤!皟蓮堊雷,手繪的海報,交300元租金,就開始招聘了!睆堢f,當時沒有獵頭,對于外資公司來說,人才市場是招人的唯一渠道。
從最初租借工人文化宮、學校,到在展覽館、萬體館開招聘會,打了將近10年“游擊”之后,1994年10月20日,上海人才市場在中山西路620號掛牌成立,時任副市長的徐匡迪欣然題詞:“開渠納川匯天下英才,筑巢引鳳建人才高地!
數個“率先”確保人才流動
上世紀80年代一項調查顯示,上海1萬多名專業技術人員中,有2/3的人才作用沒有充分發揮。要破解這個問題,唯有通過市場調節、配置。然而,人才市場僅靠“把單位請來,把個人召來”是不夠的,要把“單位人”變成自由流動的社會人,還需要有一系列配套政策。
“最頭痛的是原單位‘卡’人。”曹新生說,這時就需要他們出面協商,對于協商不成的,甚至還要實行行政干預,市人事局直接向單位下調令,調出被“卡”人才。
此后,市政府連續頒布7個有關文件,涉及對專業技術人員中實行聘用合同制、允許專業技術人員辭職、允許單位辭退不合格的專業技術人員、對流動人員實行待業保險、對在流動中的爭議進行仲裁等!斑@一系列文件,解決了人員流動中的技術問題。”曹新生認為,“盡管這還留有計劃體制下的一些做法,但畢竟門被打開,人才交流開始融冰。”
1996年,上海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上海市人才流動條例》,這是上海第一個涉及人才的地方性法規,為人才流動的兩個主體、中介機構和政府行為作出了明確規范。
“第一個流動人員黨支部,就建在人才市場。”上海人才服務中心老員工宗金亮回憶說,最初只有5個人,后來慢慢發展壯大,發展成黨委,最多時有1萬多名黨員。在上!奥氏冉⒘思w戶口”,“第一家實行了社會化職稱評審”。此后,社保、失業保險等問題,逐一解決。
“很多員工當時撇開了檔案、戶口,先來上班!睆堢f,后來上海出臺工作居住證,為沒有上海戶口的外地來滬專業人才發放“綠卡”,打破了全民、集體、私營、三資企業之間和干部、工人身份之間的界限。
人才獨有走向人才共享
本世紀初,人才市場又有了“飛躍”。國有、民營、合營各種人才中介結構應運而生。一味追求攤位、規模的“騾馬市場”不復存在,取而代之是集約化、“專、精、細、密”的人才服務機構。獵頭、網絡招聘……這些新生事物昭示著人才共享成為可能。
據統計,上海人才服務機構從2001年114家發展到2007年676家,營業收入由2004年的65億元,發展到2007年底超過265億元。專業化的分工,催生出了“人才租賃”、“人事代理”、“項目共享”、“勞務購買”等人才“軟流動”服務項目。
“有的項目只是單項性的,單位不必要專門招人,完全可以委托給科研單位、高等院;蚱渌髽I的人才!鄙虾2裼蜋C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杜紀祥認為,與人才簽訂委托協議書,明確工作任務和報酬,這樣更有利于企業的成本控制。
熟練工人可以“租借”,企業可以向中介購買勞務,人才可以在企業間因特定項目暫時“搬家”,海外專家、學者可以像候鳥一樣回國工作……各式各樣的共享理念,讓更多人進入到人才流動的大循環中。
“實現‘軟流動’,人才就不必為暫時‘失去’當前工作待遇而擔心,又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免去后顧之憂。”曹新生認為,這是一個人才資源共享的成功模式。上海的人才中介服務機構順應這樣的理念,構筑了專業化的人才服務平臺。目前上海已建立起航運物流人才服務中心、金融人才服務中心、外包人才服務中心、高新技術人才創業服務中心、化工人才服務中心。不僅如此,長三角人才共享也已邁出可喜步伐。隨著長三角人才開發一體化的深入,上海的人才流動環境將越來越松,各類人才愈發如魚得水。
|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