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優質人才“抄底接力”
|
(發布日期:2008-12-5)
|
![]() |
|
|
本報記者施嘉奇
雖然經濟“寒冬”的持續時間難以預測,但中國的許多企業家似乎并不悲觀,一輪輪圍繞著優質人才的“抄底接力”,正在上海展開:上海的20余家金融機構準備前往英國倫敦、美國芝加哥和紐約舉辦3場人才招聘會,而浙江省的247家企業則要來上海招聘高端人才。對浙江而言,上海是最近的人才庫;對上海而言,在海外學習、工作多年的華人群體乃至“老外”,是一個大可開發的人才資源庫。
看好明天,“接力”顯示信心
“我們浙商的熱情擋不住!都要到上海‘搶’人才。”浙江省人事廳副廳長袁中偉前天介紹說,此次浙江將帶來5000余個高層次崗位,其中企業中層年薪為10萬元左右,總經理和高級工程師的年薪是20萬元至50萬元不等。
12月6日,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等20余家金融機構將在倫敦開始海外人才“抄底”之旅。12月9日,他們將前往芝加哥,13日到達紐約,“抄底”華爾街。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毛大立說:“我們5日出發,帶去170多個金融職位,包括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和控制、資產管理、產品研發等,同時還有其他領域的1000多個高端崗位。”
經濟形勢不景氣,人力成本下降,此時“逢低吸納”,地方政府和企業正好儲備人才;而“抄底”的目標,鎖定本地區下一輪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重點。“看好明天,是此番浙、滬兩地招聘會的共同特點。”袁中偉說,企業家們認定現在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上海的外出招賢亦是如此。據了解,上海今年9月就開始策劃此次招聘會。一些國際獵頭公司近期已經收到來自華爾街的簡歷。據了解,現在招一名華爾街的金融專才,比過去可能要省10萬美元。
招到了人,能留住嗎
搜尋人才,愿望良好卻非易事。上海交大2007屆畢業生小常去年曾參加浙商招聘會,并到蕭山一家民企就職;可半年之后,她就放棄這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回了上海。“最初我信心十足,3個月后卻很難忍受了。”浙江民營企業的工作氛圍與小常的想象相差甚遠:“只有上班時間,沒有下班時間;既要做日常工作,還要參加各式各樣的應酬。”
干別人不愿干的事,賺別人不愿賺的錢,正是浙商創業和發展的原動力,但上海的相當一部分學子并不能接受這樣的企業文化。一部分學子畢業后去浙江等外地就業,為的是在就業艱難之時先打份工,積累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是職業生涯的一個“迂回動作”。
海外人才之于上海,有著相仿的情況。此前一家中資投資公司也曾到華爾街“抄底”,但企業文化成了招不到人的重要因素。一位專家指出,離開一家全球性大公司,改投一家目前還局限于中國本土的企業,對海外專才來說并不是一個輕易能做的決定,哪怕從國內出去的華人也會猶豫。即便招來了人,人和企業肯定要經歷一段“磨合期”,存在留不住人的可能。華爾街的金融人才也會把中國、上海視作臨時的“御寒地”,而非長期安營扎寨之處。
所以,“抄底接力”現在只是在跑第一棒,還有第二棒、第三棒……引進人才與留住人才,是兩回事。專家指出,儲備人才,不但需要招到人,更需要提供讓人才充分發揮的舞臺,“抄底”者要準備讓人才“過冬”的“棉衣”,更要提供讓他們安下心來的“家”。
“接力”,是在爭奪人才
對上海來說,浙商的“接力抄底”其實是爭奪人才。雖然浙江與上海的經濟有互補性,但浙商們此番瞄準的科技創新型人才、高級技術人才,也是上海緊缺的。在浙商的招聘目錄里,總經理、副總經理等高級經營管理職位有200多個,高級工程師、高級研發經理、高級會計師、首席設計師等超過1500個,而高等院校則要招聘200名學科帶頭人、教授、副教授等等。
出門“招”的同時,更不能忽略本地人才的“留”。據了解,部分企業目前已經制定了限薪等“內控成本”措施。一家外企的人事主管凌女士告訴記者,公司的裁員計劃,將會拿新進職員或者資歷不深的員工“開刀”,對技術骨干和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則傾向于“養”——“培養一個人不容易,要留著他們等待春天。”
|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