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編程序控制系統設計師列入第七批新職業
|
(發布日期:2007-1-1)
|
![]() |
|
|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跨入“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行列
歲末,一條消息令人振奮: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跨入全國首批28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行列。
地處中國西部的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如何能在建立僅僅五年多的時間,就發展成為具有全國一流水平的“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隆冬時節,筆者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進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探尋其中奧秘。
干凈整潔的校園掩映在綠樹紅花之中,精神抖擻的學子穿行于窗明幾凈的校舍,這所學校僅從外觀就讓人感覺出嚴謹和務實。
這樣一組數據展示學校的不凡業績:2004年考生第一志愿數達到了招生計劃數的2.5倍,2005年是3.5倍,2006年是3.7倍,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五年來都保持在98%以上,學院的各項事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跨越式發展從哪里來?院長司徒渝一語道來:“我們堅持了體制創新和開放辦學,抓住了高職教育改革發展、提高質量的關鍵因素。”
省市共建:打破“條塊分割”發展瓶頸
學院隸屬省經委,地處德陽市。長期以來,經歷著“條塊分割”等體制上的發展障礙:地方和行業之間、學校與企業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的管理和經費投入體制各自相對獨立運行,資源難以整合。
在這樣的體制約束下,學院雖然辦學40多年,但在成立學院之前,學校規模不大,師資力量有限,難以實現高速發展。一番調研分析后,學院領導層發現,德陽厚重的工業基礎、良好的地域條件以及強勁的后發優勢,正是學院發展需要的強勁后盾。為此,他們統一思想,決定創新體制,依托地方和行業加快發展。
決心漸次付諸實踐。
2003年,學院投資1000余萬元建成技術中心,配置了數控加工中心、三坐標測量機等先進設備。“用一流的設施和一流的師資,培養一流的人才”的先進辦學理念和高標準培養模式,得到了正在著力于打造“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的德陽市委、市政府的贊同。雙方共同努力,突破地域界限,打破體制常規,在學院技術中心的基礎上,成立“德陽機械制造業技術研究中心”。新中心的成立,既充分發揮和利用了學院的人才優勢和基礎條件,提升了學院的教學水平;又為德陽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持。
2004年,學院與德陽市共同提出合作共建“德陽市圖書館暨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方案。2005年10月圖書館工程破土動工,目前已投入使用。該項目建筑面積1.82萬平方米,總投資3300萬元,其中總投資的三分之一由德陽市承擔。圖書館的建成既滿足了學院教育教學的需要,又給市民提供了一個環境優美的學習場所,為學院服務社會、服務地方打開了又一個窗口。
2005年11月,省經委和德陽市政府正式簽訂《關于將德陽教育學院整體并入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協議書》。德陽教育學院并入后,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無論在辦學規模、占地面積、師資力量、固定資產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學科專業服務面大大拓寬,成為全省綜合實力最強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一。
為發揮學院龍頭作用,更好服務企業,德陽市成立了以學院為會長單位,中國二重集團、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東方汽輪機廠為副會長單位的“德陽機電職業教育聯合會”。這種以企業為主、學院參與,讓學院把握裝備制造業發展脈搏,和以學院為主、企業參與,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新機制,得到時任省委主要領導的高度肯定。
主動融入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贏得了地方政府的高度信任和行業企業的大力支持。
五年來,學院在班子建設、辦學指導、土地征用、人才引進、資金籌措等方面得到了省市超常規的支持,各項事業突飛猛進:占地面積增加了5.8倍,在校生規模增加了3.4倍,專任教師增加了3.6倍,實驗儀器設備總值增加了4.3倍,固定資產總值增加了3.2倍。
校企互動:“產學結合”培養高素質人才
追溯歷史,不難發現,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從有名到出名再到享有美名,僅用了5年。短時間內實現飛速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院堅持了開放辦學。
每年學生畢業的時候,都有來自上海、杭州、蘇州、廣州、深圳、成都、重慶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合資企業、著名民營企業到學院招聘畢業生。為什么
學院學生如此受歡迎?
流傳在學生中的一個故事也許可以說明一切:一位大型企業的老總走進男職工寢室:“怎么這樣整潔?”一問才知,里面住的是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再了解得知,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都是公司里一流的。“這樣的學生,我們歡迎。”老總當即說道:每年到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招人。
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逐漸形成“用企業專家的眼光審視辦學質量,用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標準衡量人才培養的水平”的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該院堅持不懈探索“產學結合,校企互動”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取得明顯成效。
走出去,面向社會制定教學方案。不定期開展校、系兩級“專家論壇”,并組建9個專業大類的“教學改革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定期聽取來自企業一線專家的意見,以此來確立人才培養標準和教學改革方案。
請進來,聘請企業人員來校任教。與毗鄰的“永紅機械廠”簽訂了實訓基地共建協議,學院為企業職工提供免費技術、管理和培訓,并將其作為制造大類專業的工藝實訓中心,承擔部分校內實訓教學任務,還聘請該廠廠長作為實訓中心主任。
對接社會,完善專業設置。以打造優勢專業集群為核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對接行業企業和地方經濟的需要,改造老專業,開發新專業,組建起適應市場需要的8個“專業集群”,開辦了44個專業及專業方向。
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投入實訓專項資金,建成滿足“專業群”建設需要的數控技術中心、熱加工中心等16個校內實訓基地和82個實驗室,營造全真的實訓環境;還利用與行業和地方的關系,每個專業都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
真誠服務:打造社會共享型高職學院
中國二重重容分廠今年將發展重點轉到核電設備的制造,但因為缺乏這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只得以高薪到上海和國外選人。學院了解情況后,與二重重容分廠合作,共同制訂了教學計劃,在焊接專業的部分學生中進行專項培養。
這是學院堅持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打造社會共享型高職學院的一個縮影。
主動為地方解決科研難題。學院先后承擔了“制造業信息化關鍵技術攻關應用工程”、“復合齒輪空氣壓縮機CAD/CAM集成軟件系統開發”等國家、省、市級科技攻關項目90余項;幫助裝備企業解決了生產科研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利用三坐標測量機多次為東方電機廠研制的新型葉輪進行三維檢測;通過激光快速成型機為東方汽輪機廠設計制作了新型葉片樣件。
積極為地方發展培訓人才。為行業企業和地方舉辦了大量轉崗培訓、在崗培訓、企業管理人員培訓、黨政干部社會化選學培訓、干部出國培訓和師資培訓。僅2005年培訓就達5000人次。
多次承辦各種技能大賽。先后承辦國家六部委組織的全國首屆數控技能大賽四川選拔賽、德陽市首屆農民工技能大賽、四川省第二屆農民工技能大賽等。不但搭建了社會技能人才比拼的“擂臺”,還為學院技能人才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免費培訓貧困家庭子女。今年,學院從高中應屆畢業班在校貧困家庭子女中共錄取100人,采用“免費學習、校企聯合、半工半讀,產學結合”的方式,與德陽重裝基地企業共同培養。這些學生經過學院半年的強化培訓后,被企業一搶而光,大部分畢業生與東電、東汽、二重和長虹集團簽約。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正以高昂的斗志,融入激情飛濺的時代洪流。
學院概況: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隸屬于四川省經濟委員會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院坐落在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四川省德陽市市區(距離成都市40
余公里)。學院始建于1959年,1960-1962年曾改辦為本科院校,定名為“西南重型機電學院”,2001年成為四川省首批建立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2005年,經省政府批準,原德陽教育學院整體并入學院,使學院成為省內乃至西部辦學綜合實力最強的高職學院之一。
學院現有校園面積800余畝(另規劃用地500畝),教學儀器設備總值5000余萬元,圖書館藏書85萬冊,在校學生12000余人,教師77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68人,博士、碩士研究生216人,且聘有數十名國內外著名教授、專家為學院客座教授。
學院現設有機電工程系、電氣信息工程系、經濟管理系、建筑工程系、計算機科學系、藝術系、外語系、基礎教學部、實訓教學部、同濟大學網絡學院德陽辦學點和國際語言中心等教學機構。現開設有數控技術、焊接技術及自動化、電氣自動化技術、市場營銷、計算機網絡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鑄造技術、商務英語、建筑裝飾工程技術等四十四個專業或專業方向。在已開設的專業中,學院是全國機械行業職教系統“數控”、“焊接”專業的牽頭院校。數控技術是“國家精品專業”和“國家級教改試點專業”;焊接技術及自動化、電氣自動化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市場營銷四個專業是“省級教改試點專業”;鑄造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四個專業是“學院教改試點專業”。
學院長期以來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術、零適應”的特色人才為目標,注重對學生全面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及提高。近兩年來,學院學生先后獲得了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二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三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西南片區一等獎、全國三等獎(在全國六十多所獲獎高校中,我院是僅有的兩所專科院校之一);2004年在國家六部< |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