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高 七成人工作沒激情
|
(發布日期:2006-10-27)
|
![]() |
|
|
總覺得工作沒意思,沒激情,對工作不感興趣,覺得實現不了理想……這占到職場“不和諧”的首位。專家認為,這種狀態,是因為很多人無法處理好理想與職業間的關系,導致心態越來越麻木。
焦點話題
★近七成上班族“不和諧”地工作著,只有不到10%的被調查者比較和諧
★近40%的被調查者的工作并不和諧
★超過40%的被調查者在工作中與他人的關系并不和諧
★超過50%的被調查者與所在單位的關系并不和諧
★近40%的被調查者的職場體驗并不和諧
這組令人感到震驚的數字,出自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與某網站新聞頻道聯合實施的“2006年中國上班族工作和諧指數調查”,共有近4000名在職人員通過網絡接受了調查。
在眾多“不和諧”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自己的工作沒有什么意思”(63.4%)、“自己沒有得到合理回報”(49.2%)和“工作安全感比較低”(46.7%)。
工作幾年,我們成了“木乃伊”
趙先生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已經七年了,當初放棄了繼續保研讀書的機會,選擇到北京工作,在西門子已經做到了高級主管的位置。別人都非常羨慕,可他內心深處一直把大學教師作為他的理想。最近大學同學聚會,同學小李讀完博士后回老家當大學老師,生活比較舒適和輕松。相比而言,趙先生覺得自己生活壓力太大了,剛剛才奮斗出一套北京房子,每天都拖著一身疲憊回家,越來越覺得自己追求的職業理想已遙不可及,困惑無奈一直困擾著他……
瑞貝卡在一家私立雙語學校做老師,畢業時她在媒體工作,她覺得壓力太大,轉而做了老師。現在這所私立小學待遇很不錯,壓力也比較小,可是生活非常平淡,她總是覺得工作很無趣,慢慢地,她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產生懷疑,一味追求平淡的工作,是不是意味著放棄理想和志向?其實我們都產生過同樣的疑問,幾年工作后,進入職場時的理想被現實生活逐漸磨平,每天在慣性中機械地前進,變成了一具具“木乃伊”。
年輕人不要把麻木當成了適應
為什么越來越多人的熱情在逐漸消磨,覺得理想和現實作不和諧?北京市智慧之光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職業指導專家張瓊文先生解釋道:“首先在于我們職業理想的不和諧,學生充滿了理想主義,個人對自己的要求過高,往往難以實現預定的高要求;其次是成長結果不和諧,青年人容易‘志向遠大,才疏學淺’,犯眼高手低的毛病,有些人總拿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來修正別人,不可預計的后果可能是巨大的;第三,職場路徑不和諧,我們常常犯了這樣的錯誤,不去修正行動路線和思維模式,而是在不停修正奮斗的目標,剛出校門雄心壯志,意氣風發,到了三十歲,生活的壓力使自己不斷改變最初的夢想,目標一點一點縮小,然后埋葬在現實生活中。”張瓊文提醒,時間一長,一些年輕人會把麻木當成了適應,以為這種狀況只是時間磨平了自己的棱角,變得“成熟”而已。其實,職場中,適應是一種積極心態,麻木是一種消極心態。這是完全不能混淆的。
成長“倒掛”對未來職場人有潛在危害張瓊文憂慮地告訴記者:“初涉職場的人往往理想太大,源頭在于現在的年輕人在正規教育中處于‘倒掛’狀態。‘倒掛’就是顛倒了教育的順序,小學生我們教導‘五講四美三熱愛’,中學生我們教育‘熱愛班集體’,到了大學老師最多的就是說‘找到一份好工作’了。”“他們在被動成長的慣性中沉默了太久,遠遠不能應付現實職場中遇到的問題。多數人還沒有認識到‘透析’自己的重要性,因此就少了職業的定位,不知道做自己該做的事。”“這個世界沒有懶人,干自己不喜歡干的工作才會偷懶,自己對工作沒有了熱情,自然也沒有了工作的感覺,‘和諧’又從何而談?中國有句老話‘善始善終’講的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青年人必須清楚每個階段我們必須做每個階段該做的事。用自己最富有激情的時間和精力創造最豐富的價值,不是摸索著適應這個社會,時間久了,創造力和激情自然就消失了。
--摘自《電源英才網》 |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