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水資源管理體制差異分析 |
(發布日期:2007-1-22) 來源:
|
![]() |
|
|
中國和日本水資源管理體制有很大差異。日本將水資源管理職能分散在多個政府部門,實行分部門管理體制,中國實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本文從水資源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水資源形勢和管理任務、歷史沿革和國家體制等多個方面,對中日水資源管理體制差異的原因作簡要分析,提出中國不宜盲目效仿日本,應該結合中國國情,在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基礎上,推行區域涉水行政事務的統一管理。
一、中日水資源管理體制比較
1.日本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日本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有三個特征:一是分部門分級管理,俗稱“多龍管水、多龍治水”。中央政府層面具有水源管理職能的部門主要有:國土交通省、后生勞動省、經濟產業省、農林水產省和環境省5個部門。國土交通省負責水資源長期供需方面的基礎性、綜合性政策及規劃的策劃、立項及推行(由內設的水資源部具體負責),河流管理、治水工程、河流綜合開發工程的組織實施(由內設的河川局具體負責),以及下水道相關政策的立項、組織實施及指導監督等工作(由內設的下水道部負責)。國土交通省還設立了9個地方整備局作為其派出機構,地方整備局受國土交通省的委托,行使有關水資源管理的職責;后生勞動省負責上水道(自來水)管理;經濟產業省負責工業用水、發電用水相關政策及管理;農林水產省負責農業用水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土地改造、森林保護工程;環境省負責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相關政策及管理;二是根據歷史沿革,水資源機構、國土整備局和地方政府機構負責河流的開發,開發和管理按市場方式運作。根據《水資源開發公團法》,成立了水資源機構,以獨立法人資格負責重要流域的水資源開發,并管理有關水資源開發利用設施;三是多部門協調制度。為解決“多龍管水”體制的弊端,日本也建立了相應的協調機構。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等一切重大事宜由總理大臣管理協調,為減輕其日常工作負擔,由國土交通省內設的水資源部負責水資源日常管理的協調。通過走訪了解到,日本盡管建立了這樣的制度,仍然感到協調各部門是一件困難的事。
2.中國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在2002年新《水法》出臺之前,中國實行的也是分部門分級管理的體制,多年的實踐證明這種體制帶有嚴重弊端,2002年新《水法》出臺后,中國的水資源管理體制產生了明顯變化:一是實行水資源統一管理。水利部代表國務院對水資源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發放取水許可證和收取水資源費、統一管理水量與水質、統一管理地下地表水;二是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三是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水利部代表國家對水資源統一管理,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進行分級管理;四是推行區域涉水事務統一管理。區域將防洪(排澇)、水源地保護、供水、用水、節水、排污的治理、再生水回用等按照水循環的自然規律,對涉水事務統一管理。
二、中日水資源管理體制的影響因素分析
1、水資源條件的差異是形成中日不同水資源管理體制的自然基礎因素
日本在氣候帶上屬于亞洲季風地帶,降水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700mm,接近于世界平均年降水量的兩倍。中國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650mm,僅為日本降水量的38%。這一明顯差異構成了兩國水資源條件不同的自然基礎因素。日本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323m3,比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多50%。日本因降水量較為豐沛,可以完全依靠自然降雨維持陸地植被發育良好,森林覆蓋率高達60%左右,居世界首位,因此可以基本不考慮河道以外的人工生態供水問題。而中國因降雨不足以及人為因素,森林覆蓋率僅為13%,而沙漠、戈壁、風蝕地和沙漠化土地總面積達156.8萬平方公里,占了國土面積的16.3%,近幾十年來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如中國西北內陸區是綠洲經濟,降水在200mm以下,無灌不殖,為了保護綠洲、抵擋沙漠入侵和改善生存環境,需要人工維護生態,這些植被建設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因此,日本雖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水問題,但相對而言,中國缺水問題更加嚴重,而且還需要同時考慮人工生態的需水問題,這使得中國水資源緊缺的形勢雪上加霜。不利的自然條件要求必須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維持生態與環境,統籌考慮水資源的統一配置和統一調度。這是中國實行水資源統一管理的自然基礎因素。
2、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用水狀況的差異是中日實行不同水資源管理體制的社會和經濟基礎
日本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經歷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高速階段。在這一時期,需水增長較快,大規模開發利用水資源,之后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放慢,以及日本注重環境質量的改善,近十幾年來,日本的需水量已經基本穩定不再增長。農業方面,受土地等自然條件限制,60%的糧食從海外進口(相當于每年進口640億立方米的水)。因為農業人口的減少以及糧食的進口,農業用水總量近年來還逐漸下降;工業上,占相當比重的電子產業都是低耗水產業,部分高耗水工業行業(如化工、鋼鐵)因技術進步,增加了重復利用率(目前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已達到80%以上),因此工業取水總量近年來反而略有下降;用水唯一增加的領域是生活用水(居民生活和服務業用水),但因日本的自來水普及率很高(1997年底自來水普及率已達到96.1%)以及較高的節水水平,因此生活用水增加的幅度并不大。
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與日本明顯不同,中國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從和用水有關的角度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幾個特征:一是發展速度快;二是第二產業比重增大,高耗水工業行業發展迅猛;三是粗放發展,各行業對水的利用率普遍不高,且排污量大;四是經濟結構的布局和水資源自然布局不相適應。在農業方面,由于人口還在繼續增長,為保證糧食安全,一方面加大節水力度,另一方面有條件的地區還要擴大一些灌溉面積;在工業方面,火力發電、化工、鋼鐵、紡織、造紙等高耗水工業發展迅猛,水重復利用系數低,工業取水總量還在以一定速度增加;生活用水方面,因中國目前城鎮化率較低,相應的自來水普及率也較低,隨著城鎮化率和自來水普及率的快速提高,生活用水將以較快的速度增加。據有關規劃成果預測,即便是采取強化節水方案,預計到2020年需水量也將達到7013億立方米,需要在現狀需水量基礎上再增加833億立方米,這意味著到2020年前,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還要進行一定的水資源開發。一般而言,按照GDP增加預測未來需水量歷來偏大,但國家經歷一個從粗放用水到高效用水的過程,特別是處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階段,總的用水量還是要增加的。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起,已經從經濟高速發展期過渡到了經濟平穩發展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水增長量基本依靠不斷挖潛、節水增效來實現。而中國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期、一個用水相對粗放的時期,在強化節水的同時,根據具體情況,還是需要并且有可能開發利用一些水資源。這是中國區別于日本的一個顯著特征。在這個時期,嚴格進行需水控制管理、促使全社會提高用水效率與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建立水資源統一管理的體制,才能在保障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盡可能降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量,維持環境與生態的良好。這是中國實行有別于日本水資源管理體制的社會發展保障基礎的需求。
3、水資源形勢的差異是中日實行不同水資源管理體制的現實因素
目前,日本面臨的水資源問題主要是特殊枯水年面臨的缺水問題和水質問題。缺水問題在平水年或一般干旱年表現并不突出,只有在特殊干旱年才有明顯的缺水問題;日本近年來致力于水環境改善,河川達標率已達到80%。中國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這個大的背景下,一方面是水資源需求快速增長和嚴重短缺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水污染嚴重之間的矛盾。在這兩個問題方面,中國的形勢要比日本嚴峻得多。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應地對水需求量的快速增長,缺水問題將更加嚴重,水污染問題更加凸現,水生態保護任務更加繁重。而多部門分割管理水資源的體制很難適應解決這些問題。形勢要求必須建立水資源統一管理的體制,統籌、綜合考慮和解決水資源問題,這是中國實行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形勢要求。
4、歷史與國家政治體制的影響也是中日實行不同水資源管理體制的因素之一
日本實行的是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強調避免權力的集中化。日本水資源實行分部門管理與日本的政治體制思想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如果某種資源由多部門分割管理,往往會造成相互不銜接、沒有一個部門對資源的總體狀況負責、相互扯皮、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局面。新《水法》出臺之前,中國實行的就是水資源分部門管理。實踐證明,這種管理體制人為地帶來了水資源管理的混亂。可以說,中國從水資源多部門管理改革為水資源統一管理,不僅僅是對中國國情與水情的理性分析,同時也是現實問題所迫和客觀規律的要求。
三、中日水資源管理體制比較分析對中國水資源管理的啟發
1.解決中國的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問題,需要建立取用水戶內在的節水減污動力機制,理順水管理體制是重要的保障條件
中國一方面是水資源嚴峻短缺,另一方面是用水效率普遍偏低,這種矛盾充分暴露了現有水資源管理的不到位。“十五”以來,隨著新《水法》和《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的出臺,在取水許可、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水資源有償使用、排污管理等重點環節加強了管理,然而,從總體上看,水資源管理對水資源緊缺以及水污染嚴峻的形勢還很不適應。形勢要求必須遵循水循環的自然規律,按照水循環的完整鏈條,統籌考慮取水、供水、用水、節水、治污、處理回用、水生態與環境的保護與修復等,建立從源頭控制到末端控制完整的水管理體系,形成促進用水戶節水減污的內在動力機制。這就要求徹底打破部門分割管理的<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