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差增壓 機電產品出口仍獲鼓勵 |
(發布日期:2007-1-19) 來源:
中國工業報
|
![]() |
|
|
“2006年中國企業‘走出去’成效顯著,實現對外投資161億美元,同比增長32%。今后要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充分利用技改貸款貼息、研發資助、優惠貸款、出口信貸等財政金融政策,鼓勵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出口,推動飛機、汽車及零部件、船舶及船用設備、鐵路機車、數控機床、工程機械等重點產品的出口,加強大型成套設備出口協調,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指出,在努力減少貿易順差的同時,要積極推動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保持出口的合理增長。
支持企業儲備能源及原材料
薄熙來說,要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引導東部加工貿易向中西部梯度轉移。另外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穩步擴大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打造軟件出口創新基地,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促進計算機和信息、金融保險、交通運輸等的出口。
在改變外貿增長方式的同時還要積極擴大進口,薄熙來說,要擴大國內急需的先進技術、關鍵設備的進口,增加節能環保產品的進口。支持企業進行商業儲備,擇機擴大能源、原材料的進口。為此,商務部要積極推動美歐放寬對我國高技術的出口限制。
減順差成今年首要任務
“2006年,我國實現貿易順差1774.7億美元,增速連續5年保持20%以上,這樣一組數字,帶給政府的是前所未有的憂慮。”薄熙來表示,減順差將作為2007年中國外貿發展的頭等大事。
他說,貿易順差過大既不利于國內經濟的均衡發展,也不利于對外經貿合作的持續發展。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世界的高度認識減少順差的重要性,把它作為今年外貿發展的頭等大事抓好落實。
最近幾年我國貿易順差迅速擴大,已經成為當前國內經濟運行中的一個突出問題。特別是對美國和歐盟兩大貿易伙伴順差的持續擴大,使我國對外貿易環境趨緊,貿易摩擦增多。
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最新數據,2006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包括銀行、保險、證券全口徑數據為,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41485家,同比下降5.7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94.68億美元,同比下降4.06%。盡管去年外商直接投資有所下降,但是外商在華投資形成的加工貿易是導致外貿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最新統計數據還顯示,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規模高達17606.9億美元,比上年凈增3387.8億美元,增長2..8%,實現貿易順差1774.7億美元,增速連續5年保持在20%以上。
薄熙來說,必須充分認識減少順差的重要性,并以此為契機,努力減少貿易順差,促進外貿增長方式加快轉變。要完善加工貿易政策,優化出口結構,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把對國內資源能源消耗過多、綜合效益差的出口壓下來。與此同時,要放寬進口限制,制定稅收、金融等促進政策,積極擴大國內需要的產品進口。
薄熙來特別指出,要關注國內經濟運行特別是就業受到的影響,同時要采取擴大國內消費等措施,把減少順差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生產適銷對路工業品促進國內消費
為使出口減速對經濟運行的影響降到最低,促消費也將成為今年商務部工作的又一個重點。
據悉,2007年商務領域促消費的基本思路是,以擴大農村消費為重點,組織適銷對路、經久耐用、質量可靠的工業消費品,實現工業品和農產品城鄉間的雙向順暢流通。為此要引導生產企業開發農村適銷對路的產品,特別要開發簡包裝、低成本、質量好的產品。另外,要擴大服務消費,倡導綠色消費,并積極培育消費熱點,營造安全便利的消費環境。
2007年,商務部將完善汽車、建材家居、新型家電等消費熱點產品的流通體系,推動信貸消費、租賃消費和循環消費,促進消費升級。
相關報道: 去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平穩增長
來源:商務部新聞辦公室
2006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呈現平穩增長的良好態勢。1-11月份機電產品進出口額8840.2億美元,是2001年的3.7倍,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的比重提升了8.6個百分點,達到55.5%;出口凈增額突破3700億美元,占外貿出口凈增額的62%;進口凈增2671.3億美元,占全國外貿進口凈增額的56.2%。
2006年機電產品進出口主要呈現五個特點:
一是出口增速回落,進口增速提升,進出口增速差距縮小。1-11月份全國機電產品出口4963.7億美元,增長29.8%,出口增速比2005年同期回落了2.9個百分點。進口3876.5億美元,增長23.5%,比2005年同期升高了8.8個百分點。進、出口增速的一升一降導致進出口增速差距較2005年同期縮小了11.7個百分點。
二是一般貿易出口快速增長,加工貿易進口增速減緩。1-11月全國機電產品一般貿易進出口總值2259.8億美元,同比增長31.8%。其中一般貿易出口1242.9億美元,同比增長38.9%,高出同期加工貿易出口增速12.5個百分點,在全國一般貿易出口的比重達到1/3。全國機電產品加工貿易1-11月進出口總值為5490億美元,同比增長24.2%;其中進口1954.6億美元,增長20.3%,增速低于2005年同期7.4個百分點。
三是出口結構進一步調整,出口秩序逐步規范。1-11月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產品出口15.8億美元,同比增長62.9%,增速比2005年同期提高26.5個百分點。長春、上海等8個首批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一汽集團、奇瑞公司等160家基地企業的建設,對促進我國汽車工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提高我國汽車工業國際競爭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盡管受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截至2006年11月,我國汽車及其關鍵件、零附件出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出口額達到144.13億美元,同比增長45.8%。摩托車出口首次出現出口金額增幅大大超過同期出口數量增幅,出口增加19.3%,金額增加36.6%,出口平均單價比同期增長了15.1%(而2005年單價下降15.3%)。出口企業數量從去年的855家減少到530家,企業出口規模顯著提高。據測算,全年因出口將增加企業利潤、提高社會福利超過30億元以上。
四是高檔汽車需求旺盛,工程機械進口增長強勁。1-11月我國進口汽車20.36萬輛,價值67.2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48.9%。盡管我國自2006年起調高對中高檔排量汽車(含越野車)的消費稅,但國內對高檔車需求依然旺盛,目前國產汽車在高檔次上仍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與進口汽車還不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加上汽車關稅下調和人民幣匯率上升的影響,2006年汽車進口依然保持強勁勢頭。在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快速增長的帶動下,國內工程機械市場保持旺盛需求,起重及工程用機械進口達55.7億美元,較2005年同期凈增9.6億美元。
五是重點省份出口保持領先地位,中西部地區出口提速1-11月份廣東省出口機電產品1847.1億美元,增長27.4%,占全國機電產品出口的37.2%。廣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和天津市等機電產品出口前五大省份共出口4134.3億美元,占比達到83.3%。中西部地區機電產品1-11月出口共計181.5億美元,較2005年同期凈增了56.6億美元,同比增長45.3%,其中黑龍江、湖北、新疆、四川、內蒙和山西出口增速都在50%以上。
預計2007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將保持穩定增長,更重視發展質量和效益。機電產品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增幅會有所回落,進口增速將升至25%左右。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