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國家電網公司旗下國能生物發電有限公司單縣生物發電廠正式投產發電已一月有余。在國內新上電力項目規模動輒以百萬千瓦計的大背景下,這座裝機容量僅2.5萬千瓦的電廠仍突顯其不可替代的獨立價值,因為它使此前僅僅作為一種概念被反復熱議的“生物質發電”成為了活生生的現實。 作為國家發改委首批核準的國家級生物發電示范項目,國能單縣生物發電廠裝機1×2.5千瓦單級抽凝式汽輪發電機組,配套一臺燃燒灰色秸稈燃料的130噸/小時生物質專用振動爐排高溫高壓鍋爐,所需燃料以破碎后的棉花秸稈為主,可摻燒部分樹枝、桑條、果枝等林業廢棄物。項目投資約3億元,年消耗農林廢棄物約15—20萬噸,發電量約1.6億千瓦時。 一線觀察 只燒秸稈不燒煤的發電廠 山東省單縣李田樓燃料收購站門前,十幾輛清一色載重500公斤農用三輪汽車排隊等著進站過磅,車上滿滿當當裝著的都是從當地農戶收集來的棉花稈。來自徐寨鎮的漢子商召柱是這支車隊“車夫”中的一員,對他來說,車上的棉花稈就是他的飯碗,同時也是他的希望——自打單縣生物發電廠開始收購棉花稈以后,往收購站運這個以前一錢不值的農作物“下腳料”,就成了他的主要營生:花4個小時、80塊錢,一車差不多能裝4畝地的棉花稈,送到收購站,200多元賣出,刨去油錢,一車賺個百十來塊沒問題。“這可真是個大好事!” 其實,這件事的好處遠不止這些:早先,棉花稈被老鄉當柴火燒;后來,煤、沼氣、液化氣……老鄉們的燃料也漸漸多元化了,棉花稈不太中用了,要么漫山遍野地燒荒,要么房前屋后地亂丟或是爛在地里,既浪費,又污染。如今,單縣生物發電廠拿它作燃料發電,收購、加工、儲存、運輸等等,一環套一環,和李田樓同樣的收購站,方圓幾十公里內就有八個。十里八鄉的鄉親們,有1000多人靠它做成了產業,每年帶來直接收入4000萬元。 國能方面表示,運營一臺2.5萬千瓦的生物質發電機組,與同類型火電機組相比,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萬噸,大大減輕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溫室氣體或有害氣體的排放。燃燒后產生的灰粉每年達8000噸左右,可以作為高品質的鉀肥直接還田,環保效益突出。同時,作為農民的生活用能,秸稈燃燒效率只有約15%%,而生物質直燃發電鍋爐可以將熱效率提高到90%%以上,大大提高生物質利用效率。此外,除了秸稈收購帶給當地農民經濟收入和直接吸納農村勞動力,生物質發電還可大幅度擴展農業機械的市場空間,一個裝機容量為2.5萬千瓦的電廠,燃料收儲運所需要的農機裝備投資在1200萬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