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義:依靠科技創新建設新型有色工業 |
(發布日期:2007-1-9) 來源:
中國工業報
|
![]() |
|
|
“當前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已經進入了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必須深刻認識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對推動有色金屬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在談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道路時,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康義表示,要依靠科技創新,建設新型有色金屬工業。
2006年11月,我國電解鋁行業的節能關鍵技術———300kA級大型鋁電解槽綜合節能技術開發通過鑒定。該項目先后攻克了強磁場環境超大電流轉移動態過程監測與控制技術、回路接觸電阻控制等關鍵技術,取得了不停電停槽、不停電開槽和電解槽大修不停電焊接等三項重大技術進展,標志著這一世界性的電解鋁節能技術難題被我國率先攻克。
2006年,有色金屬工業在科技進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全行業共完成科技成果鑒定135項,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已增加到18個,8家企業進入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試點行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在貫徹中央提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有色行業自主創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康義說。
以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
據康義透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已對2007年的科技創新工作做了初步安排。工作的指導思想是,繼續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大會精神,推動有色行業技術創新。圍繞行業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組織開展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重大產業化技術開發,組織開展具有重大需求的工程化技術、工藝和裝備的推廣應用,組織開展行業技術交流,努力推動行業自主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
具體工作包括:繼續積極爭取“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復雜金屬礦產資源采選冶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高效節能大型礦山成套設備研制和中國廢舊物資再生利用技術及裝備研究等立項工作,并做好已批準項目的組織實施。完成國家環保總局下達的履行《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對再生有色金屬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研究課題等。
優先突破關鍵技術
康義說,未來若干年內,有色金屬工業科技工作將緊緊圍繞國家科技發展目標,把資源、能源、環境領域關鍵技術的發展和突破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他披露了“十一五”期間有色金屬工業科技發展目標:到2010年,重點企業要普遍建立技術中心,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主流產品的核心技術、重點裝備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老礦區、重要礦區地質勘察取得重要進展,資源儲量增加;礦產資源利用率從目前的55%~60%提高到65%左右;氧化鋁綜合能耗降到每噸800千克標煤以下、電解鋁綜合交流電耗降到每噸14000kWh以下;重點銅、鉛、鋅冶煉企業單位產品綜合能耗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硫的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達到85%;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再生有色金屬資源利用量提高到金屬總量的30%左右;積極發展有色金屬基礎材料和新材料,新產品產值年均增長20%;強化企業科技投入主體地位,研究開發投入占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
康義表示,未來15年,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發展將實現從跟蹤為主向自主創新的轉變;從注重單項技術研究開發向集成創新轉變;從關鍵技術引進向消化吸收再創新轉變,推進技術、產品、裝備更新換代,實現產業技術全面升級。全行業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是:優先研究和突破一批制約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資源、能源和環境方面重大關鍵技術;重點研究開發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的輕質高強結構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純材料、稀土材料軍工配套材料等制備技術和產業化技術;著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循環利用技術體系。緊緊圍繞礦產資源、節能、環保、基礎材料和新材料等重點領域,選擇42項意義重大、任務目標明確、基礎較好的關鍵共性技術作為重點項目,支撐發展;圍繞行業發展目標,選出重大共性技術、重點工程、關鍵產品等5個重大專項取得明顯突破;針對有色金屬工業未來發展需要,超前安排前沿技術16項,形成新興產業。同時,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加科技投入,加強人才隊伍培養,推動行業創新體系建設,為實現創新型有色金屬工業提供可靠保障。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