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價格市場化 資金布控局面已形成 |
(發布日期:2007-1-7) 來源:
證券日報
|
![]() |
|
|
“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由供需雙方企業自主銜接資源、協商價格的新機制基本確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歐新黔在電視電話會議上說,要堅持煤炭價格市場化改革方向,由供需雙方企業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協商確定價格。
而在資本市場上,煤炭板塊目前的低市盈率、低價格為市場資金提供了較大的安全空間,有望攜價格市場化東風,一舉成為繼金融、鋼鐵等板塊之后主力資金布局的重點。眾多機構也將煤炭股列為重點狙擊對象,一部“黑金傳奇”大戲已經籌備就序。
價格踏上市場化之路
國家發改委27日在北京牽頭召開“2007年煤炭產運需銜接電視電話會議”。以這次會議為標志,在我國延續了50多年的由政府直接組織召開全國煤炭訂貨會的歷史即將結束。從2007年起,電企與煤企將就煤價進行“一對一”的“談判”。此前,我國已陸續取消了計劃經濟時期延續下來的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儀器儀表、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等十余種物資訂貨會。煤炭訂貨會是最后一個被取消的物資訂貨會。
“這是在走向市場方面邁出的一大步。企業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間,更加靈活,更直接面向用戶,效率也比以前更高。”中煤集團營銷部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歐新黔說,今后,政府部門將完全從煤炭訂貨工作中“淡出”,全力做好全國產運需預測工作,建立煤電電子交易平臺,規范交易雙方行為,完善煤炭體系建設。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第一副會長濮洪九表示,過去煤炭訂貨會都是由政府集中組織召開,今年視頻會議的召開標志了煤電雙方自主銜接、協商定價機制的基本確立。
與訂貨會一起結束歷史使命的還有煤炭價格雙軌制。26日,國家發改委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關于做好2007年跨省區煤炭產運需銜接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供需雙方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協商確定價格,對長期、大宗合同可自愿協商價格優惠。
2004年,為緩解電煤價格與市場煤價之間的價差,我國制定了“以2004年9月底實際結算的含稅車板價為基礎,在8%的幅度內,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的電煤價格漲幅上限控制規定。2006年,這一漲幅限制被取消,但政府仍嚴密監控電煤價格,并建立電煤價格應急機制,遇電煤價格顯著上漲將采取臨時干預措施。如今,電煤價格徹底放開。而政府之所以能夠“放手”,是因為我國明年煤炭供需將大體平衡。
記者從已經啟動2007年煤炭供需談判的部分企業獲悉,其簽訂的合約每噸煤上漲了約20元,同比漲幅約8%。華東煤炭企業銷售聯合體秘書長鄭勇更是預計,2007年,煤價會漲10%左右。之所以做出如此判斷,是因為煤炭生產成本增加,且都是剛性增長,漲價不可避免。據悉,針對采煤企業的“一金兩費”(可持續發展基金、環保費、轉產費)可能于明年推行,這將使每噸煤的成本上升50至70元。
“增加的這部分生產成本,企業將轉化到煤炭價格上”一家煤炭類上市公司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