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次提出大力發展高技術服務業 |
(發布日期:2006-12-30) 來源:
北京日報
|
![]() |
|
|
北京市發改委發布《北京市“十一五”時期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規劃》首次提出將高技術服務業作為未來最重要的產業優先發展。據統計,目前北京的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已占地區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占高技術產業總量的70%。以軟件產業、信息服務業、研發產業為代表的高技術服務業已領跑全市高技術產業發展,成為北京高技術產業的特色。
此外,《規劃》還釋放出許多政府產業導向的新信號:首次提出了研發產業的概念;首次提出以高端產業發展凝聚高端人才;首次明確高技術產業成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主要力量;首次提出“兩極雙系”的高技術產業空間布局;首次提出一批高技術服務業專業基地……
高技術產業規劃兩大創新點
通讀《規劃》,細心者會發現過去常提及的“高新技術產業”,如今被“高技術產業”所替代。市發改委的有關人士解釋:“這個變化主要是考慮到高新技術產業已發展到了新階段、上了新臺階,可以與國際接軌,更加突出高技術。”
從2006年二季度開始,本市開始執行國家統計標準,不再公布高新技術產業數據,只發布高技術產業統計數據。另外,國家規劃稱為“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因此,從“十一五”開始,本市將原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名稱調整為《北京市“十一五”時期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
不僅是一字之別,內容上也進行了相應擴充。《規劃》將以軟件、信息服務和研發產業為主的高技術服務業納入規劃體系。據了解,北京的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中高技術服務業約占70%,高技術制造業占30%,不同于兄弟省市。因此,從“十一五”時期,將高技術服務業納入規劃體系。
市發改委有關人士介紹,《規劃》所指的高技術產業發展指標既包括國家口徑的高技術制造業指標,還包括非國家口徑的高技術服務業指標,高技術服務業指標由第三產業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共同組成。
“兩極雙系”空間格局首次提出
“兩極”指海淀園中心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雙系”是西北方向的高技術研發服務發展區,東南方向的高技術制造發展區。“兩極雙系”將成為北京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引擎。“兩極雙系”說到底就是,以海淀園和亦莊為核心,發展不同特色的高技術產業。海淀園主要搞高技術研發服務,亦莊突出高技術制造特色。
《規劃》勾勒未來北京高技術產業空間格局的具體內容包括:
以海淀園中心區為核心,包括上地、軟件園、生命園和永豐基地等專業園,以及昌平、豐臺、電子城、德勝、石景山等產業空間。該區域以高技術研發、服務為主,高技術制造為輔。各園區以發展高技術研發、服務為導向,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發展階段,促進高技術服務業特別是研發產業發展。
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為核心,包括順義、通州、大興、房山、密云、懷柔、平谷等郊區縣的產業空間,以各郊區縣的開發區為高技術制造業發展次中心。該區域是以高技術制造為主,適當發展與高技術制造緊密相關的研發、檢測等高技術生產性服務業,是北京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的制造業發展區。
八大基地實現特色產業集聚
市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八大產業基地的規劃定位,綜合運用規劃、土地、投資、信貸等手段,將引導產業空間聚集,促進高技術項目合理化布局集中,實現特色產業集聚。”
據了解,本市將采取優先保證入園重大項目土地供應,通過重大項目布局引導相關產業向重點發展區和專業集聚區集聚。同時,逐步建立產業梯度轉移機制。提高知識創新區、技術創新區的輻射能力和郊區縣的產業承接能力,加強中關村的創新優勢向制造發展區的輻射,實現產業研發優勢和產業化資源對接。
《規劃》對八大基地有詳細地描述:
——軟件產業基地。集成中關村軟件園、上地信息產業基地、用友軟件園等相關資源,建立北京軟件產業基地,進一步推動北京軟件產業發展與壯大。
——數字內容產業基地。建設石景山數字娛樂產業基地、德勝設計創意產業園和海淀園創意先導基地,通過產業集聚加快北京數字內容產業的發展。
——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圍繞國家材料、能源、重大裝備等支柱產業,集合中央轉制科研院所等企業的優勢資源,在昌平沙河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的行業共性、關鍵性技術創新基地。
——移動通信產業基地。做好諾基亞星網工業園二期開發建設,進一步引導移動通信整機企業、設計企業及相關零部件企業的集聚,使北京移動通信產業基地進一步做大做強。
——集成電路產業基地。依托集成電路設計園和亦莊、八大處、林河、電子城等集成電路集聚空間,通過園區建設促進北京集成電路產業鏈的各環節形成互動發展,增強北京集成電路整體競爭實力。
——光電顯示產業基地。圍繞龍頭企業通過產業集聚,快速形成先進顯示技術(TFT-LCD等)顯示產業鏈。
——光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利用北京的存量資源和科技優勢,改善光機電一體化發展的軟、硬環境。重點發展并提高光電子產品、先進制造系統、自控系統、電力電子、醫用電子設備、印刷系統等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
——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依托北京現有生物醫藥產業基礎,促進生命科學園、大興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亦莊園形成差異化、互補型發展,建立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本版制表/文華RB138
未來發展三大重點產業定出四大目標
《規劃》對北京高技術產業未來指明了方向。三大重點為高技術服務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產業三類產業。三大產業又因程度不同依次為:大力發展以軟件產業、研發產業、信息服務業為主的高技術服務業;進一步做強以移動通信、計算機及網絡、集成電路、光電顯示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
到“十一五”末本市將實現“總量翻番、結構優化、創新增強、產業集聚”的目標。
總量翻番。預計2010年,全市實現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十五”末期翻一番,即從1325.8億元到2700億元,預計年增長速度16%左右,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22%以上。
結構優化。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實現增加值均比2005年翻一番,2005年數字分別為400.8億元和925億元。“十一五”末期,本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地區出口的比重將達到38%。
創新增強。到2010年,全市研發經費超過地區生產總值的6%,每萬人專利申請數達到18件,2005年的數字分別為5.5%和14.7件。
產業集聚。到2010年實現園區(開發區)高技術產業總收入占到北京高技術產業總體的95%以上,2005年約為90%。
大力發展高技術服務業
《規劃》提出,軟件與服務是北京高技術產業的支柱。到2010年北京軟件與服務繼續保持“中國軟件產業之都”的領先地位,并成為亞太地區軟件研發和服務中心之一。
加快軟件產業基地建設。依托中關村軟件園、上地信息產業基地、用友軟件園、中軟軟件園等軟件產業集聚空間,建立北京軟件產業基地。加快石景山數字娛樂產業基地、德勝設計創意產業園和海淀園創意先導基地等區域的建設。
“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領域:基于開放標準的基礎軟件平臺、重點行業應用軟件、嵌入式軟件、信息安全軟件、數字內容軟件、軟件服務外包業務。《規劃》指出,研發產業具有高附加值、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以及智力資源密集的特點,是決定技術創新能力能否最終實現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到2010年,在北京形成完善的研發產業鏈,并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研發基地。
積極吸引創新資源。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型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和決策運營中心。營造有利于研發產業發展的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拓寬科技型企業融資渠道,鼓勵技術轉讓、咨詢等中介服務發展。完善研發產業鏈。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工程設計等研發環節發展,促進研發產業鏈形成,拓展研發成果轉化途徑,實現研發產業增值。建立專業性研發基地。以改善公共技術支撐和服務支撐為重點,建立若干具有國際一流研發環境的專業性研發基地。
“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領域:電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納米技術等。
《規劃》還提出,信息服務業是模式創新活躍、增長迅速的高技術服務業,也是現代信息社會發展的基礎。到2010年,把北京建設成為全國信息服務中心、國際化信息服務集團的主要聚集地和亞太地區最重要的電信樞紐之一。
推廣實施三項關鍵性技術。以國家實施第三代移動通信、數字電視、下一代互聯網標準為契機,重點抓好一批關鍵技術的產業化,力爭在北京率先示范,推動以數字內容為重點的移動通信、數字電視、互聯網的發展。加快信息化建設。以城市信息化、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為重點,帶動軟件、系統集成、呼叫中心等產業的發展。大力開發信息增值服務和網絡服務。發展基于3C融合的信息增值服務,以及電子商務、網絡出版、網絡教育培訓、網絡文化、數字娛樂等網絡服務業,積極培育新型信息服務業態。
“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領域:電子商務、信息增值服務和網絡服務等。
進一步做強電子信息產業
《規劃》指出,移動通信是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技術產業之一,大唐電信提交的國際移動通信標準對我國電信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到2010年,北京移動通信產業技術實力和產業規模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成為全國技術標準產業化的重要基地。
鼓勵關鍵技術標準研發與產業化。支持TD-SCDMA、SCDMA等技術標準研發和自有核心技術的產業化項目,促進移動通信產業升級。同時促進商業模式創新和產業集聚。
“十一五”期間重點發展領域:基于TD-SCDMA標準的關鍵技術產業化、基于SCDMA標準的系統和移動終端設計、移動增值服務、手機電視等。
計算機及網絡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礎,北京計算機及網絡的品牌和渠道優勢明顯,高性能計算機等<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