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煤炭訂貨會或“變臉”煤電“頂牛”眾口仍難調 |
(發布日期:2006-12-26) 來源:
中國證券報
|
![]() |
|
|
已連續舉行了50多年的全國煤炭訂貨會可能將會“變臉”。據有關人士透露,2007年煤炭產運需銜接會將取消往年“集中開大會”的形式,由發改委牽頭召開電視電話會議,然后由電企煤企在私下里進行“一對一”談判。
這一消息雖然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最后認定,但有關專家指出,若此次改革真的如此,隨之將凸顯兩大難題:一是煤企希望漲價,電企希望落價,雙方的劍拔弩張如何協調?二是即使供需雙方談攏了價格和數量,運輸的瓶頸又如何解決?
“中國式交易”可能取消
一位對電力燃料供需運各環節都十分了解的權威人士表示,發改委在11月7、8號兩天專門召開了“2007煤炭訂貨專題座談會”,召集有關司局和鐵道、交通等部門,為明年底煤炭產運需銜接作準備。“發改委肯定還是要從宏觀上傳達一下精神,然后就是各家自己去談,不再召開那種大規模的訂貨會。”
煤炭運銷協會的相關人士表示:“是否由協會組織協調雖然還沒有最后確定,但是國家肯定要放開,不再出指導價,否則每年都說要放開,只說不放,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做到完全市場化?”
推進電煤價格市場化進程是發改委多年來的愿望。然而由于要保證整體價格水平的穩定,電力價格一直實行政府指導價,導致用以保障全國用電的重點電力合同煤價格遲遲不能上漲,最終導致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的價格矛盾深化。
有關數據統計,電煤價格低于市場價格百元左右。在這種價格下,煤炭企業不愿賣煤給電力企業,甚至簽了合同不履行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面對越來越深化的煤電矛盾,國家發改委一直扮演著協調人的角色。然而,用這種“中國特色”的有形之手去調控越來越復雜的煤電尖銳矛盾,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調控的力度已日漸削弱。
為此,政府寄希望于改革煤炭訂貨會,進而推進電力燃料市場化進程。去年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歐新黔在“2006年度煤炭產運需銜接工作座談會”上表示,重點電煤價格將在政府監控下放開,今后煤炭訂貨改革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完善電煤價格形成機制。
相比于2005年秦皇島會議時定出的8%底線,2006年的確放開了價格,要求在保持價格總體穩定的基礎上可以出現一定幅度的漲落。然而放開底線的直接后果是,2006年濟南交易會前8天一單未簽,訂貨會成了“吵架會”,煤電雙方在價格問題上各不相讓。
煤電之爭難了
業內專家表示,依照今年底的煤炭價格走勢,到明年召開訂貨會時,雙方的價格分歧應該更大。有關專家預測,本次煤炭訂貨會過程中煤價上漲幅度在15-30元/噸。
然而,一些電力企業則認為,這只是煤炭企業的“造勢”。中國電力網上發表文章指出,明年電力供需基本平衡,對煤炭的需求也不像往年緊張,而煤炭企業新增產能增加明顯,明年很有可能出現供過于求,面臨降價壓力。
而煤炭企業則強調明年將出臺稅收、資源、環境等一系列政策,將推動成本增加70-80元。
一位煤炭上市企業老總說:“去年政府訂了底線,今年政府在一旁監管,明年政府徹底放開了,要是煤電雙方再頂起來怎么辦?”
對此,煤炭運銷協會那位相關人士表示,此次改革的意義在于讓供需雙方見面,成為定價的主體,訂貨價格取消雙軌制,由市場供需決定。
“煤企有個期望,電企也有個心理底線。大家就價錢問題可能談不攏,但是市場會讓一切的不習慣慢慢變得習慣的。”他意味深長地說。
而秦皇島煤炭交易中心總經理李學剛指出,煤炭流通尚不能完全脫離政府監管。由于影響煤炭生產、流通、供應和消費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經常引發煤炭供求和價格波動。所以即使發改委不再出面開大會,也不能削弱這只手的作用。煤炭流通市場化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運輸瓶頸難破
取消集中會議隨之而來的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協調運力。一方面是發改委監管放開,另一方面是電煤雙方在價格上劍拔弩張,而鐵路運輸瓶頸的制約將導致上述矛盾的激化。
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西煤東運”,我國最主要的運煤通道為晉北———大秦線———秦皇島港一線。數據顯示,目前大秦線運煤量占全國五分之一,未來新增煤炭運量將占全國的80%;秦皇島港的煤炭發運量將占全國45%。李學剛指出,這種煤炭運輸集中化趨勢勢必導致沿海地區煤炭需求向這一運煤通道傾斜,一旦這一鏈條中某環節出問題,對全國煤炭供應的影響程度必然會成倍放大。
數據顯示,2006年1-10月份全國鐵路煤炭運量累計完成92641.8萬噸,同比增長4.5%,增長水平不僅顯著低于同期電力、冶金等行業的增長速度,也顯著低于前兩年鐵路煤炭運輸的增長數量和增長速度。
開灤集團經貿公司張求實指出,2006年全國鐵路煤炭運輸有可能多年來首次不能完成預期計劃,而且2007年除大秦線增加5000萬噸的運能,朔黃復線改造完成增量1500萬噸、黃萬線投入使用外,其他線路運能增幅不大。
“有資源有市場的區域缺少運力,有運力的地方又缺少足夠的資源和市場,造成了煤炭市場供求緊張。這種鐵路運能不平衡的態勢,將會嚴重影響那些缺少鐵路運能地區的煤炭生產企業的話語權。”業內人士指出。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