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戰略轉型將驅動中國經濟繼續增長 |
(發布日期:2006-12-19) 來源:
工業報
|
![]() |
|
|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從簡單規模擴張向構筑綜合競爭力過渡的轉折點,預計未來政策的焦點將由匯率問題轉向財政改革。由于勞動生產率和盈利能力的提高,公司層面加大投資的積極性會持續高漲,而強勁的財政狀況不僅會直接提升國內消費,也會支持投資的轉型。
今年的一系列政策調整表明,在經過多年的數量型擴張之后,戰略性及結構性調整的轉折點終于浮出水面。與外貿政策結構調整的預期相符,業內預計中國將迎來知識及技術的投資期。
與此相聯系,在過去兩年中,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不斷上升。近期,設備及機械相關行業的投資迅速增長,說明投資正在推動快速增長的制造業進行技術升級。從投資到生產效率的提高,再到盈利能力的改善,正在崛起的中國制造業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良性循環的增長機制已經形成。
開始戰略轉型中國經濟將持續高速增長
2001年入世之后,中國經濟取得了持續的高速增長。2002~2005年中國實際GDP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9.8%。在經歷了2005年小幅回落之后,2006年經濟增長再次加速。2006年1~9月GDP同比增長10.7%,仍高于上年同期的9.9%,達到過去15年的最高點。
2006年1~9月經濟強勁增長得益于強勁的出口,GDP最大的增長動力仍然來自于第二產業。第一及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由2005年的6.3%與39%下降至5%與34.8%。相反,第二產業的貢獻由2005年的54.7%提高至60.5%。
雖然從長期來看,正確的發展方向是逐步提高第三產業的貢獻率,但在短期內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仍將主要依賴于第二產業的穩定增長。
目前,中國正在經歷結構性轉型,這將成為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新動力。中國制造業的技術升級能夠確保未來幾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而不會同時引發嚴重的產能過剩,因為產業結構將更加合理。專家認為,這將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有更多企業利潤將用于現有產業結構升級,而結構改善將帶來盈利能力及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也將拉動社會福利的整體改善,并最終促進國內消費的增長。
中國經濟順利實現這種戰略轉型需要借助穩定的國際市場環境,因為中國的國內市場無法吸收所有的現有產能。因此,國際市場是完成這一戰略性轉變的一個外在因素,而自主創新與產業結構調整是中國經濟戰略轉型的內在動力。
生產率與勞動成本潛力大強勁的出口增長還將持續
強勁的出口增長通過持續的固定資產投資以及企業效率與盈利能力的提高,直接拉動了經濟增長。從這個角度來講,出口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但目前中國出口的前景也籠罩著一系列不利的因素:首先,人民幣正在升值;其次,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將削弱中國的競爭優勢;再次,美國經濟增長的放緩也使得進一步擴大市場的潛力在減小。
從理論上講,基于我們對2006年中國出口同比增長24.8%的預測,如果假設2007~2010年全球及中國的出口分別平均增長10%與17%,那么2010年中國占全球商品出口的比重將達到世界第一位,占10.2%。由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中國的市場份額達到10%是不難想像的。因此,未來四年出口的可持續增長也是可以實現的。
從相對水平來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是中國近年來出口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能將這個優勢保持到什么程度、保持多久是一個全世界都關注的問題。目前有關廣東因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而引起的產業外移問題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事實上,近幾年來制造行業的薪水增長一直落后于其他行業的相應增長。2000年到2005年,制造業員工薪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2.5%,而金融行業、政府和公用事業企業分別達到17.9%、14.8%和13.9%。
國家發改委的相關研究顯示,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國藍領工人平均每小時薪水僅高于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及,位列世界第四大低薪國家,僅是英國、德國、美國和墨西哥的1/27、1/24、1/21和1/3。
盡管我國藍領工人薪酬水平較低,但是我們發現我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也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2005年,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18和馬來西亞的1/3。從理論上講,勞動生產率是薪水的基礎。因此較低的勞動生產率勢必帶來較低的薪酬水平。
但是,1999~2005年期間,我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增長均高于平均年薪的增長速度。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認同所謂的我國勞動力成本提高會侵蝕出口商競爭力的說法。從動態角度來看,我國的勞動生產率與勞動力成本未來幾年均有進一步增長的潛力。因此,我國的出口增長前景不僅是量的成長,更將帶來質的飛躍。
加工貿易升級產業結構調整時機成熟
在貿易順差日漸上升和對外貿易面臨一系列新挑戰的壓力下,商務部于今年9月公布了《商務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在2010年實現進出口貿易的基本平衡。業內人士認為,這表明中央政府已考慮通過相關政策來調整進出口結構,從而實現更加均衡的經濟增長,而加工貿易政策成為戰略調整的重點目標之一。
我國“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是全球制造業結構性調整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內加工貿易的發展更是低端價值鏈從鄰國(地區)轉移至我國的結果。
事實上,由于我國鄰國(地區)的薪酬和土地成本升高,出口加工業便向中國和其他低成本地區轉移。這一轉移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突然步入低成長階段,繼而給他們的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經過連續幾年的強勁增長,到目前為止,我國沿海地區的土地和薪酬成本已經開始上漲。如何在進行加工貿易產業重組的同時,保持原有競爭力成為我國外貿增長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加工貿易調整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避免我國重蹈鄰國的覆轍,而需要調整和約束的主要目標是附加值低、能耗大和污染嚴重的加工貿易產業。
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及其他社會和經濟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2005年我國開始重新探討綠色GDP的概念,而綠色GDP需要高科技、先進設備和更具競爭力的人力資源來支撐,而這一切離開了資本投資也如同無本之木。另外,根據“十一五規劃”,截至2010年單位GDP能耗將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20%,因此能源標準和環保已成為我國宏觀緊縮政策的標尺或工具。
國家商務部和財政部于2006年9月聯合發布進一步削減出口退稅的通知,通知中明確“對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的商品進口一律取消出口退稅”。“加工貿易禁止類”所涉及的行業除了原油、木材和其他產品外還包括冶金、造紙、金屬冶煉、釀酒、石油精煉和重化工。而且,業內認為,一些在將來可能引起國際貿易爭端或帶來巨大貿易順差的產品,如紡織品、服裝、鞋、包與盒、家具及塑料產品也將逐漸受到某些限制。
加工貿易的調整將對外商直接投資造成影響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有大約70%的外商投資投向第二產業。更為確切地說,外商投資主要集中于勞動力密集的制造業,而在技術知識型產業上的投資不足。
現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為2004年底修訂的版本,部分內容已經不符合當前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我們預計,中央很快將會對該目錄做出新的修訂,而新的版本將會鼓勵外資對高科技行業,如信息、新型材料、生物、航空航天、汽車及高科技含量機械行業,以及服務行業進行更多投資。業內預計,新的《指導目錄》還將限制對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成衣制造業和一般制造業以及鋼鐵等產能過剩產業的投資。
從簡單加工貿易轉向國內綜合產業鏈延伸,將成為今后幾年內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事實上,過去幾年的大量投資已經提高了中國企業的生產力和盈利能力,迅速積累的企業利潤將成為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也為即將到來的結構性調整提供了先決條件。
科技引領投資固定資產投資進入新階段
在經歷了2003年初以來的持續迅猛增長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固定資產投資在未來幾個月里將開始出現周期性下滑。由于固定資產投資的強勁增長目前并未引發嚴重的產能過剩以及利潤減少等問題,所以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企業層面強勁的投資需求將繼續成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動力。今后,固定資產投資會由低端加工貿易產業向高端轉移,尤其在技術和產業升級方面加大投資力度。根據國際經合組織的最新消息,中國2006年在研究和開發(R&D)方面的投資有望達到136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的3300億美元,將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投資國。
經過幾年的飛速發展,中國目前正面臨著如何由出口導向型經濟向進口替代型經濟平穩過渡的挑戰。在這一過程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資本和知識持續不斷地積累,通過加速投資實現后發優勢。
過去幾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制造業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從2000年的8%猛增到2004年的25%,說明中國經濟已徹底走出了1997~2002年不景氣的低谷。在經濟處于低谷的時候,國家主要是通過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來維持經濟的增長,這也為今后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基礎設施投資向制造業投資的轉折,幫助中國實現了經濟平穩轉型。
2006年前10個月,制造業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2005年的27.2%進一步上升至28.7%。專家指出,目前我國的投資結構也趨于優化,大量資金被投入到設備及相關機械產業中。2006年前10個月,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所占比重從2004年的6.2%提高到8.3%。值得注意的是,在整體貿易項下,通用設備制造業與專用設備制造業存在巨額貿易赤字,但在加工貿易項下這兩個行業都實現貿易盈余。這種情況說明,中國為了技術升級已經在購進新設備和機械上開始投入大量資金。
未來,為了降低制造業中加工貿易的比重,中國需要繼續增加在技術升級方面的投資,而部分行業的投資已經得到了回報。目前,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利潤已經呈現出了穩定的增長趨勢,增幅持續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和銷售收入的增長率,這部分地反映了該行業生產力的穩步提高。
<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