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美國和歐盟就貿易戰發表聲明,而就在更早之前,歐盟和日本也達成了自由貿易協定。美國和歐盟的聲明內容顯示,雙方將致力于建設零關稅的自由貿易區,減少貿易壁壘,并將在能源方面展開合作。不難看出,由歐美日主導的新國際貿易體系雛形已初步形成,之前的WTO框架將逐漸被取代。而受此影響最大的無疑是我國。回顧歷史,從1995年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到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我們通過長達6年的努力來轉變身份。美國和歐盟發表的聲明推翻了之前WTO的規定,這一舉動很可能是預見了中國呈指數級飛快發展的未來,反觀西方國家,則更像緩慢移動、垂垂老矣的長者,不得不抱團取暖,以應對那將至的凜冬。 過去三十年間我國所取得的成績,已經超過其他亞洲國家的成績總和,特別是在老百姓所關心的問題上——消滅貧困,擴大中產階層人口,創造社會總體富裕。四十年前,我國國內人均生產總值還與非洲的某國一樣,現在,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我們創造了全球最大的中產階層群體,同時現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而這背后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過去四五十年間我們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果令人驚嘆,當美國在做阿波羅登月的時候,我們還在搞三年自然災害;英國工業革命至今兩百四五十年,我們發展工業化總共只有七十年左右,我們用七十年的時間走過了別人兩百五十年走過的路,因此我們的速度是他們的三倍都不止。中國科技在過去幾十年飛速發展,已經到了能夠跟美國或世界強國競爭的階段,然而中興的芯片事件讓我們必須正視一個急劇可能的出現——兩國之間科技的競爭。 于中國而言,在前期需要大量科技研發投入的領域,我們作為后來者如何追趕甚至超越?這些行業對后來者是有很大難度的。對先發者來說,他們已經占有了壟斷優勢,具備了贏家通吃的特色。而后發者很難獲得新客戶,加之剛起步技術薄弱,更難追趕,因此恰恰需要前期大量且無效的投入,才能使最終達到一個水平狀態。用未來的視角看今朝,想必會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因為中國和美國都同時意識到我們會在科技上亮劍,這對我國來說有很大的促進意義。我們必須直面美國可能對我們造成的威脅,而美國也不可能再簡單的讓我們追趕,取而代之的是用某些方式對我們進行封殺,中興就是其中的犧牲品。 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一直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但二者卻有本質區別。科學的進展是可以跨國界共享的,而技術的進展往往要被專利保護、被商業化的。那么如何劃清兩者之間的邊界?就在于是否有人從中盈利,科學無國界,技術商業化。回到兩國競爭的問題上來,能夠取勝的關鍵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技術,而非通用技術,因為得不到核心技術將直接導致通用技術的無法使用。就像中國軍用芯片與民用芯片的發展也兩極分化嚴重,我們從來就不能買到軍用芯片,所以國家賠錢也要做成這件事。軍用芯片的核心并非性能,而是可靠性,尤其是要應用在衛星上的。使用民用芯片的大多是企業,他們考慮的才是性能。所以在這個層面上,如果沒有國家的強制投入,沒有國家意志去推進,民用芯片是肯定打不贏別國的。 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好的走向未來。正如習主席所說“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的生活要好,就必須強大科技。”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期間,中德雙方發表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該領域的合作有望成為中德未來產業合作的新方向。而借鑒德國工業4.0計劃,是“中國制造2025”的既定方略。 如今的中國已經不再逆來順受,而是逐漸將身份向大國、強國轉變。我們做出了軍用芯片,也看到了國產民航大飛機C919成功上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民用芯片和商用航空發動機的難題也必將被我們攻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