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產業將長期主導經濟發展 |
(發布日期:2006-12-13) 來源:
中國自動化網
|
![]() |
|
|
一個國家的經濟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通過創新不斷地找到新的經濟生長點。這里的理論基礎是熊彼特經濟增長模型,其含義是,每一個經濟生長點都服從對數曲線規律,即先迅速增長,而后緩慢增長,最后收斂于一個最
高值;經濟增長要突破對數曲線,就必須在上一個生長點還沒有收斂時找到下一個生產點。經濟學家描述每一個生產點為經濟增長引擎。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關時,這一階段各行各業普遍開始收斂于對數曲線,需要從國家層面上尋找更多的經濟引擎。我國人均GDP已于2004年突破1000美元,最近國家提出把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正是基于自主創造經濟增長引擎的考慮。
要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還必須考慮約束條件,特別是資源約束。我國最近出現了新的短缺經濟現象。不同于改革開放以前的一般商品短缺,當前出現的是能源短缺。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許多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擁有量都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源相對不足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突出制約因素;國內市場能源供應緊缺,出現了“電荒”、“煤荒”、“油荒”。特別是到2004年,我國電力供應短缺已經不再是局部性和季節性的,而成為全局性和全年性的問題。這又要求,新的經濟引擎必須節約能源。
研究表明,集成電路(IC)產業能源源不斷地創造經濟增長引擎,而且這些引擎是能源節約型的。工業革命以來有5次技術革命,唯有第5次技術革命,也就是信息技術革命,被證明能為經濟增長提供長期的動力。信息技術的基礎是集成電路。IC產業富產增長引擎,1975年-1984年表現為工作站,1985年-1995年表現為中小型機,1996-2005年表現為PC、網絡通訊設備,2006年以后表現為以人為本的消費類電子。IC技術還會創造更多的經濟生長點。IC技術一旦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便會誕生出一系列嶄新的學科和重大的經濟生長點,例如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單芯片系統(SOC)技術和DNA生物芯片等。
微機電系統可以感受運動、光、聲、熱、磁等自然界的外部信號,把這些信號轉換成電子系統可以認識的電信號。微機電系統不僅可以降低機電系統的成本,而且還可以完成許多大尺寸機電系統不能完成的任務。單芯片系統將處理機制、模型算法、軟件(特別是芯片上的操作系統——嵌入式的操作系統)、芯片結構、各層次電路直至器件的設計緊密結合起來,在單個(或少數幾個)芯片上完成整個系統的功能。以DNA(脫氧核糖核酸)芯片等為代表的生物工程芯片,可以利用生物體、生物組織或細胞等的特點和功能,構建具有預期性狀的新物種或新品系。現在已經可以在指甲蓋大小的硅片上制作出包含有多達10萬種DNA基因片段的芯片,利用這種芯片可以在極快的時間內檢測或發現遺傳基因的變化等情況。
以IC技術為基石的信息技術被證明是五次技術革命以來最節約能源的技術。IC產業不屬于高耗能產業。IC芯片的原料是地球上除氧以外最豐富的元素——硅。現在硅超高速集成電路(VHSIC)的門延遲時間達到微微秒級,砷化鎵VHSIC可以更快。IC的功耗已達到微瓦級,每門能耗降低到0.005微微焦耳,比人腦神經活動所需的能量低40倍。目前IC的失效率很低,如果按絕對值計算,其壽命值達100萬年,這比人腦神經細胞的平均失效率低一萬倍。
由于IC產業具有不斷創造增長引擎的能力,又能節約能源,一些經濟學家預測,以IC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將打破前4次技術革命表現出來的,世界主流技術一般只能經歷一個為期5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規律,會在更長時期內主導經濟發展。由于集成電路技術與人類生產工具的重要關聯性,即使第六次技術革命可能是生物技術革命(學界預計2020年-2030年生物技術將成為顯技術),集成電路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仍不會動搖。筆者認為,“十一五”規劃在強調生物產業的同時,仍重點強調大力發展集成電路核心產業是有遠見的。
如何發展中國IC產業已有諸多論述,這里只論述提高中國IC產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戰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強國之路發展戰略課題組的研究指出,引進不能徹底解決我國IC產業由落后向先進轉變的根本問題,必須自主創新,提高創新能力不僅需要增加研發投入,還需要選擇好的研發組織模式。王陽元院士提出,組建中國IC產業產前(即競爭前)研發聯盟,這對于提高中國IC產業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產前聯盟幫助IC產業提高創新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他還呼吁我國的相關大學、科研院所、芯片制造廠、封裝廠著手組建“中國IC產業產前聯盟”,其上游是大學、科研院所,產前聯盟負責將它們的基礎研究轉化成面向下游企業的大生產技術。產前聯盟要實行官(政府)、產、學、研相結合,初期由政府主導,逐步增加企業投入,若干年后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研發項目經費支持下實現良性運行。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