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能源緊缺時代的投資新寵(二) |
(發布日期:2006-12-13) 來源:
中國自動化網
|
![]() |
|
|
順風揚帆須防暗礁
我國風電產業歷經20年試驗、探索,至今仍沒有成長為一個完整、健康的產業。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尚未長大成人的嬰兒",最近卻開始奔跑起來。
今年以來,隨著國家支持風力發電的政策陸續出臺和實施,長期沉寂的風力發電市場迅速被激活,2005年一年,僅內蒙古自治區就批了176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今年實施的風力發電項目超過300萬千瓦,其中已簽了設備訂貨協議的就有280萬千瓦。
同時風電也吸引了國內能源大企業的關注。2005年9月16日,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在內蒙古赤峰市的賽罕壩風電三期開工暨翁旗風電一期、松山區風電一期奠基儀式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玻力克川風場舉行。
數日后的2005年9月21日,占全國風電裝機容量46%的中國國電龍源電力集團與廣西玉林市簽訂《關于大容山風能資源開發協議書》,龍源電力第一期將投資3.5億,建設裝機容量達4萬千瓦大容山風電項目。
盡管我國的風電產業進入了擴大規模階段,但是與西方風電大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據2006年2月17日全球風能協會(GWEC)公布的數據,2005年全球新裝機組容量達11769MW,這表明全球市場年增長43.4%(前一年新裝機組容量達8207MW)。
風電相對較高的上網電價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據介紹,我國火電價格平均每度0.3元左右,而風電按照其成本核算,價格應該在每度0.6元左右,是普通電價的一倍。因此,價格高昂的風電銷售十分困難。目前,一些企業不計成本爭奪風力發電項目,圈占風力資源好的區域。從最近的幾次特許權招投標來看,盡管專家們都提出競標價格偏離了成本底線,但國內大的能源公司還在互相殺價,行業外一些不太熟悉風力發電實際成本的投資者也在往下跳。
投資者爭上風電項目主要是出于以下幾種考慮:一是準備應對國家可能出臺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強制性要求火力發電企業必須擁有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二是多年來"摸透了"國家產業政策的"脾氣",就等著拿到項目苦熬到全行業虧損,國家再次調整風力發電定價辦法后,產業變得有利可圖。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施鵬飛等專家認為,這種狀況如果不得到改變,將使風力發電陷入全行業虧損,那就背離了國家鼓勵風電產業發展的初衷。我國的風電產業剛剛起步,應該走得穩些、好些,目前國內對風力發電的復雜程度明顯估計不足。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已建成40多個風電場,然而風電裝機容量僅占全國電力裝機的0.14%,風力發電設備主要依靠進口。
我國風電市場的現狀,容易導致風電產業陷入"成本高--電價低--市場小--投資少--相關產業滯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本難以下降"惡性循環的怪圈。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風電設備供應企業中絕對的霸主,該公司的總經濟師石勤清告訴記者,"公司的利潤相對于投資其它行業實際上并不高,憑借金風的市場占有率和規模、利潤可以基本上滿足公司發展的需要"。施鵬飛認為,"對于其它還沒有任何業績的企業來說,想要獲得訂單的難度可想而知,這需要企業先期投入更大的資金,利潤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
風電是個非常有前景的產業,但鼓勵開發并不等于"揠苗助長"。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