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能源緊缺時代的投資新寵(一) |
(發布日期:2006-12-13) 來源:
中國自動化網
|
![]() |
|
|
風電發展到目前階段,其性價比正在形成與煤電、水電的競爭優勢。風電的優勢在于:能力每增加一倍,成本就下降15%,近幾年世界風電增長一直保持在30%以上。隨著我國風電裝機的國產化和發電的規模化,風電成本可望再降。因此風電開始成為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逐金之地。
艱難起步20年
在現任新疆風能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于午銘的身上,濃縮了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歷程。
1991年,于午銘就任新疆風能公司經理,當時的達坂城風電場已并網發電兩年,上網電價套用小水電的標準,為0.057元/千瓦時,全場裝機2050千瓦,年發電量為500萬千瓦時,全年電費收入僅20多萬元,還不夠提取折舊費用,企業長期虧損。
而1986~1990年,正是我國風電發展的第一階段,尚處于探索和示范階段,其特點是項目規模小,單機容量小。
我國風電發展的第二階段是1991~1995年,即示范項目取得成效并逐步推廣階段。就是在該階段的1994年,新疆風能公司迎來了第一個發展機遇--德國政府"黃金計劃"援助,即提供進口德國風電機組費用2/3的無償援助,該公司先后申報成功4個援助項目,引進8臺總容量為4050千瓦的風電機組,使得風電場容量增加到6100千瓦。
我國風電發展的第三階段是1996年后,為擴大建設規模階段。在這一階段,新疆風能公司迎來了第二次發展機遇--國家在"九五"期間決定推進大型風電機組的國產化研制。該公司進行了以科研人員入股成立有限公司作為科研項目承擔主體的機制創新,1998~2000年,研制出10臺國產化率34%~96%的600千瓦風電機組,項目成果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優秀成果獎,并催生了新疆金風科技股份公司。
2002年,于午銘剛剛辦完退休手續,便被廣東集華風能有限公司請去,參加汕尾紅海灣風電場的建設,2003年9月,紅海灣風電場遭到臺風"杜鵑"襲擊,于午銘撰文,就臺風對風電設備的不利影響進行了總結,為今后在沿海地區建設風電場起了重要參考作用。
2005年,科技部正式批準成立以新疆金風科技公司為依托單位的"國家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于午銘參加了該中心的籌建和初期運作。
幾個月后,新疆風能公司改制為股權多元化的新疆風能有限責任公司,于午銘回到最早接觸風電的企業任總經理。新疆風能公司改制后,總資產增加到3億元,凈資產增加到1億多元,年銷售收入達到幾千萬元。目前,該公司正籌劃使用德國政府貸款,進行第五期擴建,計劃新增裝機8萬千瓦。
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我國除臺灣省外建成風電場62個,安裝風電機組1864臺,總裝機容量為126.6萬千瓦,排在世界第8位、亞洲第2位。與此同時,我國風電場建設和運行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初始投資從1994年的約12000元/千瓦降低到目前的約9000元/千瓦。
順風揚帆須防暗礁
我國風電產業歷經20年試驗、探索,至今仍沒有成長為一個完整、健康的產業。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