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簡稱EDB)的數據顯示:2009年,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為2650億新元(1820億美元),其中制造業以20%份額居首位;而在制造業中,電子產業又以32%的比重遙遙領先于化工、交通、生物醫藥等其他產業。新加坡經濟逐漸轉型,新加坡EDB電子產業署署長方秉芬告訴記者:“盡管在去年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新加坡GDP出現2%的負增長,但電子產業依舊逆市上揚,創造產值達639億新元,解決就業人口約9萬人。”同時她還表示,今年一季度新加坡GDP急速回升,電子行業累計產值上漲70.2%,成為重要的經濟引擎,外資企業紛紛進駐并設立分支機構,產業項目投資和技術人才引進也越發頻繁,截至目前,全球電子領域排名前50的知名企業都將自己的研發中心或亞太總部遷移至此。
這一連串的數據足以投射出新加坡繁榮的產業景象,但令人好奇的是,為何這樣一個資源貧瘠、土地稀少,連飲用水都要進口的國家能夠吸引如此多跨國企業的目光,并成為他們立足亞洲、輻射全球的戰略要地?在走訪了新加坡當地眾多的電子企業后,記者發現,良好的親商政策、成熟的產業環境、開放的人才引進以及便利的運輸通道成為了企業們評價新加坡的一致口徑。
“穩定的政治環境和完善的商業服務設施一直是新加坡政府給予跨國企業的重要承諾,同樣我們在稅收等方面也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政策。”ContactSingapore區域主任王隆慶告訴記者,在新加坡,企業申請執照的流程非常簡潔,手續齊備的話只需要幾分鐘時間。
在今年4月,新加坡經濟戰略委員會更是提出了七大經濟促進戰略——提升本地技能、打造亞洲樞紐、加強研發成果商業化以及促進全球化文化交流成為政府報告中的關鍵詞。這些戰略也將進一步鞏固外資企業投資新加坡的信心,“并為新加坡未來10年內實現年均增長3%~5%奠定基礎”。相關政府官員還表示:“跨國企業未來依然是國家經濟中的主要角色,與此同時,新加坡也將吸引中型企業和亞洲企業進駐,并在產業鏈中形成互補。”
如此成熟的經商環境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經歷了40多年的發展演變,新加坡逐漸意識到,只有發展具備高附加值的創新科技產業才能使國家經濟長遠發展,因此新加坡堅持經濟轉型,從上世紀60年代的勞動密集型,到70年代的技術密集型,再到80年代的資本密集型,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直至發展成為今天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而電子產業的重要地位也在這一長期的產業經濟轉型中不斷凸顯,電子產業發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