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制的施密特型1米近地天體望遠鏡試觀測成功。這是目前全球6臺口徑為1米以上的近地天體望遠鏡中,中國惟一的一臺。
近地天體主要是指那些能夠飛到地球公轉軌道的小行星和彗星,其撞擊地球的概率雖然很低,但是一旦撞擊后果將不堪設想。
據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楊捷興介紹,這臺望遠鏡改正鏡口徑1.04米,球面反射主鏡1.2米,焦距1.8米,具有大視場、強光力的特點。
該望遠鏡在很短的曝光時間內就能拍攝到暗弱的星像,主要是因為配置了4k×4k高靈敏度CCD探測系統,這個紫金山天文臺和國外合作研制的CCD系統,是目前國內靈敏度最高的大面陣探測系統,并具有漂移掃描功能。
由于具有眾多精密儀器的配置,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在短時間內就可拍攝到大面積的星區照片,取得大量的星空動態信息。這些星空照片除了可檢測出該望遠鏡科學目標中所提出的近地天體、小行星、彗星外,還可以檢測出高、中軌衛星、空間碎片和超新星、變星、星云、河外星系等多種天體。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介紹,建造1米近地天體探測望遠鏡,最主要的目的是觀測發現對地球構成潛在危險的近地天體。
王思潮解釋說,以前發生的彗星與木星碰撞的天體現象表示,在太陽系中,像彗星和一些小行星與行星碰撞是完全可能的,而這種碰撞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1994年那次彗木相撞就相當于幾萬顆廣島原子彈爆炸的當量,給木星造成的一個暗斑直徑就有兩萬公里。
王思潮介紹,國際天文學會對近地天體的觀測十分重視,今年已經初步制定了觀測的方案,歐美一些國家已經在進行相關的觀測計劃,但此前中國一直沒有專門的望遠鏡參與。
目前,各國天文學家可以共享國際天文學會小行星中心收集的數據,從而了解哪些近地天體是已經觀測到的,哪些是未知的。
王思潮認為,紫金山天文臺在近地天體望遠鏡試觀測成功的基礎上,將利用自身所處的經度及其他優勢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際近地天體的觀測中去,特別是對于威脅指數較高的近地天體,國際間的合作程度必定會越來越加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