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7%,較上月下跌1.4個百分點,達到了2005年3月以來的最低值,前期中央的緊縮政策是主要原因。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全面回落,已經預示了工業增長可能大幅放緩。但是,從量與價的角度來看,當月工業生產的大幅下跌似乎與PPI的走低更為相關,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漲跌互現,部分產品產銷兩旺。
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7601億元,同比增長14.7%,較上月大幅下跌1.4個百分點,為2005年3月以來的最低值。工業生產在9月經過了短暫回調之后隨即再次下跌,業內認為中央前期一系列的緊縮政策是主要原因。而且從實體經濟數據與金融數據的比較來看,在國內流動性與信貸并沒有得到根本控制的情況下,國家的行政性調控依然是控制投資、工業生產的主要力量。
雖然9月工業生產數據有小幅反彈,但是下半年以來工業生產增長放緩的趨勢并沒有改變。11月初,中國采購與物流協會公布的中國PMI指數已經預示著工業增長可能會大幅放緩。10月中國PMI為54.7,較9月下跌2.3個點,而包括總指數在內的12項指數出現了全面回落,這種情況在2005年公布PMI數據以來還是頭一次。從美國的經驗來看,我國PMI指數全面下降可能表明工業生產增長放緩的趨勢已經確立。但是,10月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并沒有出現全面下滑的現象,八類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中四類上漲、四類下跌,所以當月工業企業產量增速的跌幅應該沒有工業增加值所表現得那么明顯。同時,原煤產量與發電量增長均有所上升,這意味著工業企業的能源消耗可能并沒有減少。從這個角度來看,工業擴張的放緩程度并沒有數據反映的那么明顯,調控所取得效果的基礎或許還不很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