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流程外包在電子行業未必可行 |
(發布日期:2006-11-29) 來源:
佳工機電網
|
![]() |
|
|
制造企業如今比以往更加依賴業務外包了,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資產投資,提高投資回報率。不過,也有很多制造企業希望借此降低運營成本,從而能夠提供更具競爭力價格的產品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顯然,成本是影響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電子行業的許多制造企業卻發現,從產品的總交付成本角度來看,即使勞動力成本有所降低,外包也并沒有節省多少成本。再者,對于航空航天及國防、汽車、制藥、消費品、化學制品以及醫療器械等行業的公司而言,安全性、質量、品牌以及產品最先進入市場這些因素往往更為重要。
將關鍵業務如制造、設計、物流或客戶服務委托給外部公司是一項影響重大的舉措。這些業務都是價值鏈中的關鍵環節。外包之后外包商(將業務進行外包的一方)往往還要為交付延遲、質量問題或者其他問題負責,而這些問題有可能是承包商(外包服務供應商)或其供應商造成的。
采用外包作為商業模式是一回事,要取得實效則是另一回事。
Industry Directions 最近與電子供應鏈協會的合作發現,業務外包造成多數電子公司在相當程度上失去了對其業務流程的控制。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可見性,尤其是對客戶和二級供應商。
雖然許多接受調查公司表示他們對戰略上的一級供應商擁有良好的可視性,但是相比之下,他們對于二級供應商和客戶的可見性卻降低了八倍。任何一個環節哪怕只是缺少一枚螺絲或別的物件往往都會阻礙整個生產和交付流程,還有可能給品牌帶來重大風險。
外包業務對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除了會使可見性降低,我們發現有三分之一的電子行業公司對外包業務風險的分析和管理失去了控制,還有14%的外包商及17%的承包商表示他們不知道是否失去了對這些風險的控制。
電子行業正置身一條動態的多級價值鏈之中,但是電子制造商們用于支持這條價值鏈的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都無法實現同步,而且大多要借助手工操作。使用最為廣泛的工具有電子郵件、傳真、電話、電子數據交換和面對面的會議。雖然這些方法存在滯后和容易產生失誤等問題,但是只有10%左右的公司采用了能夠提供實時信息、多級可見性的協同工具。
不過,外包模式并未就此淡出,越來越多的行業正采取外包方式來減少投資和降低成本。然而,電子行業的例子給大家一個警示:采用外包作為商業模式是一回事,要取得實效則是另一回事。
在決定外包業務之前,應該先了解可能存在的風險,理想情況下最好也應該準備一種降低(或者最小化)風險的方案。如果沒有考察和分析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業務流程就貿然行事,外包業務就有可能適得其反,變成難以駕馭風險的重大投資。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