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進入相對成熟階段 企業人定義2007 |
(發布日期:2006-11-27)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
![]() |
|
|
2004年和2005年行業陷入低潮期,經過兩年局部市場的洗牌,2006年國內車市基本走出了陰霾。據此企業界對今年國內車市的一個基本判斷是,汽車業已經進入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
上海通用汽車公司總經理丁磊:我覺得2006年是上海通用“多品牌,全系列”繼續提升、繼續擴大戰績、繼續扎實前進的非常充實的一年,現在可以告訴大家的是,我們現在投放市場的車型都是超過了收益點,包括進口的、包括我們自己國產的任何一款車,所以這上面我們非常有信心,當然有些車型銷量上離原來的業務計劃有點距離,但是總的來看起碼是在收益點以上的。
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劉裕和:目前CR—V在中高端SUV市場連續多月穩居第一,目前市場占有率為12.5%,我們的目標是保證在13%-15%左右;CIVIC是本田在全球銷量最好的車型,自今年4月在國內投放市場以來,每月的銷量均在4000-5000輛,成長勢頭良好。
長安福特銷售總經理湯德為:到今年年底,福特汽車公司在中國生產乘用車的合資企業長安福特馬自達的銷量將突破12萬輛。這個數字將是去年6萬輛銷量的一倍多。而在三年前,長安福特馬自達在中國才剛剛起步。明年,長安福特馬自達的銷量將會繼續快速增長,將會超過汽車行業的平均增長幅度。
東風有限總裁中村克己:乘用車的銷量8月份有一些回落,但是9、10月份又有回升。20萬輛的目標,我們想應該是能夠完成的,乘用車下半年會逐步好轉。另外利潤和銷量如果不能統一和諧起來,實際上是沒有什么意義的。也就是說我們不會做沒有利潤的銷量,更不會犧牲利潤來保持銷量。我們認為利潤是衡量一個公司是否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的最大的標準,只有有了利潤才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也能夠為開發新的商品投入一些研發經費,投入新工廠的建設,如果沒有利潤就不會形成將來的良性循環,所以銷量和利潤兩個方面都很重要。
奧迪管理董事會成員拉爾夫·魏勒:2006年對奧迪來說是非常成功的一年,今年奧迪全年的銷售預計將達到90萬輛(全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勢頭。在中國市場,我們的發展勢頭也不錯,今年1月到10月奧迪的銷量是非常好的,今年我們希望中國市場的銷量能達到8萬輛,這一成績主要受益于A6L、A4,當然,奧迪Q7和奧迪A8系列進口車在其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三菱汽車海外事業部亞洲本部本部長葛城慎輔:三菱在中國的2006年度(2006年4月—2007年3月)的銷售量預計是10萬多輛,和去年相比,基本相當一個水平,但是不同的是,今年10萬多輛的銷售中,有一半以上的銷售是三菱品牌車型,而上一個年度,只有兩萬多輛是三菱品牌汽車。增長主要是東南汽車的藍瑟和凌紳。
華晨汽車董事長祁玉民:今年1月到10月,華晨的銷量非常好,我們已經開始減虧,預計明年年底前可以全面扭虧。3月18號的時候,我們推出了中華駿捷,這個車型還是非常熱銷的。6月26日的時候,我們推出了一款1.8T的發動機,這個專家已經有結論,就是中國當代與世界技術接軌、水平最高的綠色發動系統。我們中國的車打在外國的心上這總不是一個事,我在網上老百姓也是希望快點把1.8T裝在我們的車上,那么這款發動機應該說是給中國實現用心造車的一個突破。我們今年銷售20萬輛沒有問題,肯定會完成,我們的銷售收入會增進100個億等等這些東西都代表著華晨現在開始復興了。
豐田汽車副社長稻葉良:今年豐田汽車在中國的銷量可能會非常接近30萬輛,較2005年的18.3萬輛增長近64%。如果中國的汽車市場繼續保持健康的成長,那么明年的銷售目標我們將考慮爭取超過40萬輛。
豐田在中國的業務目前正在穩步向前發展,我們把為中國汽車產業以及中國經濟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常記于心,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各項業務,國產車的生產與銷售以2002年秋天的威馳下線為開端,目前為止已經引進了九款車型,我們的生產工廠也遍布長春、天津、成都、廣州四個城市,同時我們以安全、混合動力等領域為中心,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銷售豐田車的經銷店包括一汽豐田、廣州豐田、雷克薩斯在內,開業店鋪已經超過了350家。但是我們絕沒有滿足于現在的結果,為了盡快成長為名副其實的優秀企業公民,并被大家所接受,從現在開始,我們將付出更多的努力,希望明年成為有實質飛躍性成長的一年。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皮卡和SUV是我們看家的產品,我們SUV已經三年穩居全國銷量第一,皮卡車是八年銷量第一。今年12月份要推出高端的產品,同時還要對SUV做深度的開發,從配置到款式,到性能方面,都在變化和提升。今年,SUV增量達到了50%。皮卡也有將近30%的增長,我們預計皮卡和SUV的銷量都分別能達到4萬輛,總量8萬輛,而且上半年長城的盈利已經達到了3億元。對中國的皮卡和SUV市場,我們總的來看是相當樂觀的。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