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振興我國儀器儀表產業的對策與建議 |
(發布日期:2006-11-26) 來源:
中國變頻器
|
![]() |
|
|
為了提出振興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的對策和建議,鼓勵和推動儀器儀表工業的發展,國家計委產業發展司、國家經貿委投資與規劃司和科學技術部條件財務司共同決定委托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和中國分析測試協會負責組織調研組,對我國儀器儀表行業開展調查研究的工作。兩委一部明確要求,調研組要在充分調查分析制約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發展“瓶頸”的基礎上,提出有關儀器儀表工業發展思路、戰略目標、重點領域及主要措施的研究報告,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這是一次涉及到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發展前途意義重大和影響深遠的調查研究,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和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極為重視,組織了由王大珩院士和楊嘉墀院士任顧問,金國藩院士任組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專職副理事長陸廷杰和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副理事長王順昌任副組長,以及由多位專家組成的調研組。從2000年9月11日至12月14日歷時3個月,調研組對我國儀器儀表行業進行了一次廣泛深入地調查研究。
調研組采取了多種形式開展調研活動,主要包括:調研組成員對北京、遼寧、吉林、上海、浙江、深圳和重慶7個省市進行了實地調研;委托地方儀器儀表學會對四川、陜西、江蘇和湖北4個省開展了調研;委托地方儀器儀表學會對四川、陜西、江蘇和湖北4個省開展了調研;在北京舉行了兩次大行業調研座談會, 參加座談會的代表來自信息產業部、科學院、教育部、國家機械局、航天航空集團公司等19個主管儀器儀表產業的部、委和集團公司;在北京舉辦多國儀器儀表展覽會期間,組織6位專家對展覽會進行了專題調研;此外,調研組還開展了網上調查,接受調查的共760人,以及利用學術會議和技術交流會等機會進行了調研。在整個調研過程中,調研組舉行了行業、專家、企業家各種調研座談會23次,直接聽取了400多位企業家、專家、用戶和行業管理人員對振興儀器儀表工業的意見和建議。調研組走訪參觀了各類企業22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14家,親眼目睹了這些單位的發展變化和存在問題。加上通過委托調研、專題調研和網上調研,調研組收集到了大量真實的信息,為擬寫好調研報告積累了豐富的材料。
一、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的現狀
多年來儀器儀表工業被劃定歸口隸屬機械工業,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對儀器儀表產品門類的界定不甚明確。現代儀器儀表應當界定為測量、控制儀器儀表與系統、科學儀器、醫療儀器,及其相關的傳感器、元器件和材料。本報告中談及的儀器儀表被界定為上述范疇。
根據掌握的數據,我國現有各類儀器儀表企業6千多家,職工總數88萬人。其中,工業過程檢測、控制儀器儀表與系統生產企業2000多家,銷售額約占一半比例;科學儀器生產企業約1500家,銷售額占總銷售額1/4;醫療儀器生產企業約1200家,銷售額占少部分與醫療儀器生產企業的銷售額大致相等;其他各類測量儀器儀表及元器件材料等生產企業近1000家,銷售額約200億元。我國儀器儀表已經形成門類品種比較齊全,具有一定技術基礎和生產規模的工業體系,成為亞洲除日本以外第二大儀器儀表生產國“九五”以來,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總的形勢是向前發展的。主要表現在:①儀器儀表行業銷售收入以年平均增長率8%不斷遞增,科學儀器發展迅速,達到年銷售平均增長率超過25%;②儀器儀表產品在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總線化等發展方向上緊跟國際發展的步伐,涌現出一批技術先進的新型產品,黑體空腔式鋼水連續測溫儀、微波等離子體炬光譜儀、柔性控制系統、超聲聚焦刀等項產品技術上領先國際水平;③儀器儀表產品出口創匯有了明顯增長。1999年我國儀器儀表產品出口創匯比1998年增長12%。出口產品中已經飲食有技術含量較高的氣相色譜儀和精密天平等。數字萬用表出口占據世界市場70%以上的份額。出口國家不只限定在亞洲、非洲,許多產品已經進入歐美市場;④一批具有相當規模和發展前景的民營企業的崛起,是我國儀器儀表產業發展的新興力量。這批企業中,有從事自動化系統集成的高新技術公司,如浙大中控、德維森公司等;有已經形成現代化生產規模,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的華立集團、舜禹集團,普析公司、天美公司、華誼公司等。它們的崛起對我國儀器儀表產業的發展已經產生并將繼續產生巨大的推動和影響。
應當清醒地看到,雖然我國儀器儀表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科學研究、國防建設以及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日益增長的迫切需求。我國儀器儀表產品,絕大部分屬于中低檔技術水平,而且可靠性、穩定性等關鍵性指標尚未全部達到要求。高檔、大型儀器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中檔產品以及許多關鍵零部件,國外公司同樣占有國內市場60%以上的份額。據海關統計,除去隨成套工程項目配套引起的儀器儀表不計,每年進口各類儀器儀表總額接近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總產值50%。此外,在6000多家企業中,年銷售收入超過1000萬元的不足1000家,全行業經濟效益低下。
更為嚴重的是,低水平重復生產異常突出。無論是工業自動化儀表或是科學儀器,幾乎每一個主要產品都有幾十家甚至幾百家企業重復生產,乃至產品的型號規格都完全相同。比如,全國有近百家企業重復生產渦街流量計,有80多家企業重復生產氣相色譜儀,有300多家企業重復生產熱電偶,等等。其產品的技術水平多只相當國際80年代初期水平,而且產品質量全面過關的卻微乎其微。又比如,浙江華立集團和三星集團年產電能表的生產能力,已經基本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而同時在浙江省還有40多家,其他省市上百家企業繼續生產電能表,出現嚴重的供大于求的現象。低水平重復生產肆意擴展,對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第一,低水平重復生產,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導致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的發展不能集中優勢力量,捏緊拳頭,生產能力極度放空,難以擺脫長期分散落后的局面;第二,大量低水平重復生產,破壞了市場競爭的有效秩序,導致出現不公平競爭和暗箱操作等各種丑陋現象,致使許多企業不能集中力量提高產品質量和發展生產;第三,低水平重復生產的結果,必然出現大量產品質量低劣,給用戶造成惡劣的影響,使民族儀器儀表工業的發展受到沉重的打擊。更令人吃驚的是,電能表大量重復生產的結果,在兩網改造過程中已經有大約4000萬只不合格產品進入了電網,其后果不堪設想。
這就是我國儀器儀表工業大致的現狀。
二、制約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發展的“瓶頸”
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發展滯后,存在許多問題,面臨嚴峻的形勢。制約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發展的“瓶頸”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問題:
1、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進展滯緩
現代儀器儀表是光、機、電、計算機和多種基礎學科高度綜合的產物,對新技術非常敏感,是現代工業產品中更新換代頻繁、新技術應用和發展極迅速的門類之一。縱觀國際著名的儀器儀表公司,每年都能有一批新產品推出。特別是當今信息時代,儀器儀表向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總線化迅速發展,競爭日趨激烈,稍一放慢發展速度,就會被遠遠拋在后面。
我國儀器儀表工業在科技創新及產業化方面跟國際潮流相比滯緩太多,形勢非常嚴峻。在已經跨入21世紀的今天,我國儀器儀表的普遍水平還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水平上;大型和高檔儀器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許多急需的專用儀器還是空白;中低檔產品保證質量上還有許多難關需要攻克……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進展滯緩,是制約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制約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進展滯緩的主要因素有三個:
第一,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國際著名儀器儀表公司用于科技創新的開發資金一般都超過年銷售額的10%,而我國儀器儀表企業不僅銷售金額不高,用于科技創新的開發資金一般不超過年銷售金額的3%,相比這下企業科技投入少得幾乎無濟于事。國家在“九五”期間雖然加大了投入資金,但同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只算是杯水車薪。
第二,人才匱乏。儀器儀表科技創新需要一批既有學識又有經驗的邊緣科學和應用技術的人才。儀器儀表行業這類人才本來不多,近年來又大量流失,人才匱乏成為儀器儀表行業科技創新及產業化的嚴重障礙,國有企業尤其如此。
第三,缺乏官、產、學、研、金、用的有效結合。儀器儀表科技創新,尤其是實現創新成果產業化,必須有官方、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金融界及用戶的有效結合。過去,只提倡產學研結合,成功的實例很少,沒有官方和金融界及用戶的介入,這里所指的金融界也可以是企業或私人的資本,在目前我國儀器儀表企業面臨的處境下,要成功實現產業化是極為困難的。
2、產品穩定性和可靠性長期得不到根本性解決
我國生產的各類儀器儀表主要產品,包括工業自動化儀表與系統、科學儀器、醫療儀器等,雖然技術指標同國外同類產品比較差距不算很大,但穩定性和可靠性問題卻長期得不到根本性解決,成為制約我國儀器儀表工業發展的一個嚴重障礙。
在對近1000名專家和各種行業用戶的調查中,有80%以上的人認為由于產品穩定性和可靠性不高,極大地限制了國產儀器儀表的使用范圍和可信程度。在電力部門,使用國外產品可以三年不調整檢修,為了防止國產儀器儀表發生故障,必須每季度進行一次調整檢修;在石油化工部門,重要生產線上幾乎全部使用國外儀器儀表,只有在非重要的生產線上才敢于使用部分國內產品;在科學研究中,凡是課題經費充足的也多購置進口儀器,使用國產儀器一次開機成功率普遍很低,使用過程中的返修率卻較高……這一切都主要因為國產儀器儀表穩定性和可靠性不過關所導致。究其原因,制約國產儀器儀表穩定性和可靠性長期得不到根本性解決主要是因為:①長期忽視了基礎技術的研究和開發;②國產通用件和基礎件質量不過關;③企業對產品的質量控制和管理不力。產品質量不過關,加快儀器儀表工業發展只能是紙上談兵。
3、舊有體制束縛了企業的發展
<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