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線電纜遭遇發展瓶頸行業整合刻不容緩 |
(發布日期:2006-11-24) 來源:
千家綜合布線網
|
![]() |
|
|
2006年上半年,一些電力設備企業憑借電力體制改革的春風發展十分迅猛,業績令人振奮,但是處于一級電力設備的電纜電線業務,卻沒有跟上整個電力行業快速發展的步伐。受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國內需求過快增長,特別是流通環節炒作的影響,銅、鋁、優質特種鋼材等原材料供應緊張,目前企業發展良莠不齊,產能過剩現象顯現,可見行業整合已是大勢所需。
銅價依然高位運行從去年開始,銅價的一路飚升,就讓整個布線市場陷入一片"為銅所困"的恐慌境地。根據上海期貨交易所公布的資料顯示,2006年上半年,國際市場銅價勢如破竹,連破5000美元/噸、6000美元/噸、7000美元/噸和8000美元/噸關口,實現了"四級跳";而在國內市場,1~5月份上海市場價格從4.6萬元/噸一路上漲至8萬元/噸,6月份受LME銅價下調的影響,國內銅價才跌落至5.7~5.9萬元/噸。過后的2個月時間里,國內銅價一直在此價位上下波動。
被譽為國民經濟的"血管"和"神經"的電線電纜行業,肩負著為電力和通信兩大國民經濟支柱行業配套的職能,在國民經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主要原材料,銅的價格及供求變化對整個電線電纜行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據了解,網線價格也隨著銅價的瘋漲而一路攀升,國際品牌如安普、康普、西蒙等都從過去300多元/箱的價格漲到目前的700多元/箱,而國內品牌如TCL、大唐、同方等則從過去的200多元/箱漲到最高峰的600元/箱上下,目前回落到500多元/箱。
線纜企業面臨三大問題就銅價上漲對于電線電纜行業的影響,中國電器工業協會一位相關負責人用"空前"二字來形容當前電線電纜企業面臨的嚴峻形勢。他指出,目前電線電纜企業面臨三大問題:一是已經簽訂的合同,有的已經執行,有的尚未執行,這些合同將給電線電纜企業造成巨額虧損。
二是所謂"閉口合同"。這樣的合同,需求方不承擔任何原材料漲價的風險。由于生產上的特點,電線電纜生產企業從投標、中標,到組織原料、生產和交貨,周期從一兩個月到24個月不等。由于時間太長,期間材料的價格風險是任何企業都無法承受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簽開口合同,原材料價格上漲10%就要調價,以彌補價差。"該負責人說。但是,國內的用戶由于是寡頭壟斷,因此合同文本完全是甲方說了算。而且,一旦中標,就得執行合同,否則就會被列入"黑名單",遭到封殺,在一定時期內--至少1年不得參加投標。這也是電線電纜企業紛紛"跳火坑"的原因。
三是付款方式不合理。目前國內一般仍為1-8-1的付款方式,甚至還有1-4-4-1的,這就給生產企業流動資金周轉增加了額外的難度。事實上,付款方式不合理,再加上原材料的漲價,已經使不少行業企業的流動資金大大縮水,企業財務管理更加困難。
銀聯信分析:
國家電網公司制定的"十一五"電網發展規劃顯示,未來5年內,我國31個主要城市的電網建設與改造共需要各種電纜投入700億元,其中主要是中高壓電力電纜。新一輪大電網和大城網建設與改造,將引起新一輪城網建設高潮,也將引起新一輪電纜市場的競爭。
電網建設的發展將給致力發展電纜電線的企業帶來一定的機會,有可能會引起下半年全行業業績的小幅回升。
銀聯信認為,電網改革帶來的機遇很大,但是相關公司不一定能把握住,主要是由行業自身發展態勢決定的。比如西北大開發,大部分水電站和抽水蓄能電站將采用500kV電纜作為超高壓引出線。但是由于國內電纜電線行業仍然存在重復建設與低價競爭,上規模的企業更在少數。目前幾乎還沒有哪家電纜生產廠家有能力生產這類等級的產品。
電線電纜行業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漲打擊很大,企業發展需要墊付資金增多,加上行業之間競爭激烈,即便是電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也難以扭轉整個行業的困境。
電線電纜行業由于進入"門檻"比較低,近年來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在產能過剩的行業內頻頻出現企業間為爭奪市場而競相壓價,甚至出現假冒偽劣、以次充好、以舊充新的現象,造成市場無序競爭。存在著嚴重質量問題的偽劣產品同樣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無序競爭行為不僅破壞了市場秩序,而且將嚴重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外部治理方面,必須大力推進公共企業的財務和經營信息公開。其實這從理論上再簡單不過了,作為全民所有的公共企業,其內部經營和財務信息本就應該對全體國民實現公開透明。這正如上市公司的重大經營活動信息被嚴格要求向股東及時準確地披露。可是我國的公共企業在這方面的所作所為卻表現得最差,具有壟斷地位的公共企業儼然成了某些利益群體的獨立王國,企業內部經營的重大信息,包括收入分配等信息缺乏定期向全體國民公開披露的機制。沒有公開的信息披露機制,也就談不上外部監督的有效性。實現信息透明化,才是建立有效外部監督的基礎。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