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網絡提速開辟光通信發展新空間 |
(發布日期:2006-11-21) 來源:
《中國經濟網》
|
![]() |
|
|
隨著全球信息化向縱深推進,以IP為代表的數據業務高速增長,網絡的寬帶化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從而帶動全網各個環節的“提速”。多數專家認為,帶寬需求的增長將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電信業發展的一個主要特征。光網絡作為公認的主要傳輸平臺,將在未來幾年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首先,帶寬用量依然是高速增長。目前無論是干線網還是接入網,全球的網絡帶寬需求都處于高速增長狀態。
就骨干網來說,無論是國際干線還是國家干線,近幾年的增長速度都極為迅猛。以美國跨大西洋的互聯網干線流量為例,近幾年一直保持幾乎相同的年均增長率,即約每6至7年增加100倍。據美國先鋒咨詢公司的預測,從2002年到2012年,跨太平洋海底光纜的容量將每年增長42%,2012年可達到16Tbit/s;而亞太地區海底光纜容量在同一段時間的復合年增長率為46%,2012年將達到21Tbit/s。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通信骨干網近幾年來一直保持三位數字的增長。例如,中國電信的骨干網差不多保持每年200%的速度。摩爾定律中計算機芯片的增長速度每年只有58%,18個月翻番,電信網卻一直處于“超摩爾定律”的發展狀態。日本的國內干線中,東京和大阪之間網絡容量最具代表性,近幾年的統計結果是每年增長2到3倍。本世紀初,美國的光纖利用率只有2.6%,但是現在最新的統計結果顯示,在美國22條最重要的城市之間的長途電路上有14條利用率已經達到30%。5~6年時間里超過了10倍。
從接入網看,2005年底全球寬帶用戶數量達到2.1億、DSL1.4億、FTTx+LAN是1830萬,預計2008年全球寬帶用戶數量可以達到3.25億,成為電信史上發展最快的電信業務之一,比移動業務的發展速度快。根據咨詢公司KMI的預測,2009年美國FTTP用戶數將達到1200萬,亞太地區將引領FTTx的發展,目前占全球80%。我國寬帶用戶目前是4000萬左右,ARPU比固話高2-3倍,占數據業務收入的50%,成為固網運營商重要的增長點。
現在全球有線電話用戶數為12億。未來10年里,將有三分之一銅線轉化為光纖,是完全有可能的,那就意味著有3.6億的FTTH潛在用戶。如果平均每個用戶線長度3公里,城市有可能控制在2公里,總需求量差不多有10億公里長的光纖。光通信從20世紀70年代到現在發展了30多年,全球鋪設光纖總數也沒這么多。所以,可以想像未來10年里光纖的用量會遠遠超過過去40年的總量。
其次,以視頻為代表的新業務發展,為通信容量擴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力。產業發展的狀況,其根本因素是市場的需求。目前,從個人用戶的角度看,現有的需求疊加基本是這樣一個模型:1路高清電視需要6M~8M,2路標清電視是4M~6M,1路視頻通信1M~2M,上網業務是2M~6M,網絡游戲大概300k~800k,2路VoIP是200k。下行接入帶寬2010年根據上面這些業務疊加起來估計是20M~30M。2015年以后用戶需求有可能提高到50Mb/s~100Mb/s。這時候要考慮3路高清電視和其他高質量的業務,因為很多新的業務現在無法預測。盡管目前大面積實施FTTH并不成熟,但是光纖到樓層還是可行的方案。在中國,哪怕有5%的用戶成為30M帶寬的用戶,那么由此帶來的骨干網、城域網以及接入網的擴容規模都是驚人的。這些都會成為光通信未來發展的戰略市場。
再者,從技術的實現能力看,固定網技術和移動網技術都在全面向寬帶化的方向發展。固網從模擬撥號、ISDN、ADSL、VDSL到FTTH,新的技術不斷涌現,設備成本不斷下降。美國運營商Verizon稱,由于規模商用開始,FTTH綜合建設成本已經從1200美元降到715美元。另外,在FTTH技術中,能夠承載多業務的GPON備受青睞。自7月上旬至8月下旬,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在上海進行了GPON設備功能驗證測試,這是國內運營商首次邀請GPON設備提供商參加的GPON設備測試。參加測試的廠商有華為、阿爾卡特、西門子等業內重要的通信設備提供商。近兩個月的比較測試證明,大部分廠商的GPON設備在功能和性能上都表現優異,達到了全面商用的水平。通過應用GPON,運營商能通過高達2.5Gbit/s的下行速率向用戶提供可靠的語音、數據、視頻業務,用戶也將能享受1.25Gbit/s的上行速率,真正體驗到千兆接入的高質量服務。與此同時,移動網絡從GSM、GPRS/CDMA1X到WCDMA、HSDPA,其帶寬也在逐步提高。固定網和移動網的寬帶化,很快便會在傳輸層面形成新一輪的擴容和升級需求。
我們可以樂觀地預測,未來幾年,全球的網絡的各個層面都會大踏步地實現寬帶化,由此為光通信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這一領域從規模上和技術層次上都會面臨大的提升。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