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識別技術進入安全領域將是大勢所趨 |
(發布日期:2006-11-16) 來源:
《門禁網》
|
![]() |
|
|
一項在14個國家及地區針對1600名行業人士所做的意見調查顯示,生物識別技術運用于安全領域將是大勢所趨。三分之二的被訪者認為,與智能卡和令牌等其他技術手段相比,生物識別是防止詐騙和身份盜用的理想方法。此外,近七成被訪者支持使用指紋、面部、聲音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作為一種驗證個人身份的方式,特別是在銀行、保健機構或政府機構中。
隨著安全威脅日益加大,大眾對生物識別技術的接受程度也大幅度提高。過去,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執法機構抗擊安全威脅,而現在的形勢卻要求政府部門、私人機構和個人共同面對這項挑戰。在眾多安全問題中,一個關鍵是如何改進身份識別的準確性及如何保護個人身份,而生物識別技術便是答案。”
生物識別技術進一步普及要解決兩個瓶頸,分別是技術過硬性、大眾的接受度,而后者主要是關于生物識別技術的隱私問題和便利程度。
目前,面部、指紋、虹膜及聲音等方面的技術發展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并逐步進入實際應用,2005年6月,國際民航組織公布了護照9303最新規定,對生物識別、特別是人臉識別的應用提出最新規劃。美國政府則要求在2006年之前所有的護照都必須包含生物識別數據。此外,美國要求27個享受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必須簽發帶有生物特征數據芯片的護照,這芯片起碼需含護照持有人的面部圖像作身份核對之用。澳大利亞新近推出了電子護照,實現了多因素驗證,將標準護照照片與數字芯片中的嵌入數字圖像進行比較,利用面部識別技術,確保申請入境者就是護照持有者。
據了解,近年中國也開始將生物識別技術應用于陸路及機場口岸。擁有智能化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的人士,在深圳羅湖進入內地可以使用電子海關通道。在香港國際機場的“e-道”(旅客自助出入境檢查系統),擁有智能身份證的香港市民在有關閘道插入身份證,然后再進行拇指指紋確認,核實無誤后便可通過,快捷方便。同時,臺灣也試行“非侵入式的生物特征電子辨識系統”。該系統要求觀光客以符合新式身份證照片規格的照片,作為證件簽注照片,當旅客進入海關柜臺后,關員將護照掃描,電子辨識系統會自動對旅客臉部特征與照片進行比對,這樣不僅簡化了手續,還能鑒別出偽造證件。
對于執法機構而言,使用生物識別技術也可以顯著提高效率。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擁有一個全球信息庫,記錄所有丟失和被盜的護照。各個國家現在都定期更新該信息庫,并將其用于邊境檢查,以防止竊取護照者使用假護照旅行。Interpol還在維護一個先進的DNA數據庫,幫助識別恐怖分子、販毒者、逃犯和技術罪犯等。
|
版權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電氣自動化網”的,版權均屬于中國電氣自動化網,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電氣自動化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信息,不代表本網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均有出處,本網對轉載文章不存在侵權等法問題。 |
|
|
|